-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在自我与外在自然
内在自我与外在自然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苏轼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发现苏轼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先后认识到自然的审美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承载生命的价值,最后终于超越了自然的价值,感受到内在自我与外在自然的浑然一体,表明他最终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
[关键词]自我;自然;自然的价值;对自然的态度
[中图分类号]B82-058;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126―06
环境哲学在当代的兴盛复兴了对自然哲学的思考。在众多现实环境危机中,自然是什么以及人类在自然中该如何自处,再次唤起人类的思考。自然在环境哲学中有多种称谓,如有机体、生物圈、生态圈、荒野、盖娅等。随着环境哲学研究的进展,中国哲学的智慧也在对世界产生影响,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大乘佛教的慈悲为怀等思想,已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本文拟以苏轼为中国古文人代表,从其作品出发,展现中国生态智慧的另外一个层面。
苏轼(1036―1101),字子隐,一字和仲,又字子平,自号长公,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苏轼的青少年时期,主要在家乡读书习文,年少时对欧阳修就极为推崇,七八岁时“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至和二年(1055年)他20岁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到成都游学。嘉?元年(1056年),苏轼21岁,在苏洵的带领下与弟苏辙赴京师(开封)参加礼部秋试。次年中进士,并得到欧阳修、文彦博、富弼、韩琦等人的赏识,欧阳修并预言苏轼将来会成为文坛领袖。嘉?占六年(1061年),苏轼26岁,被授为大理评事风翔府判官,开始了仕宦生涯。在起伏跌宕的政治生活中,苏轼生活的地域跨度也极大,或是风景秀丽天下闻名的杭州,或是钟灵毓秀民风朴实的密州,或者因政治境遇而被贬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的黄州、惠州、儋州等,因为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些迥异的自然风貌对于苏轼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钱塘绝胜:自然作为他者可赏其美
杭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他一生两次在杭州长期居住,第一次到杭州,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约三年的时间,担任杭州通判。苏轼到杭州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自己请求外任,也是为了摆脱政治处境。杭州有著名的西湖美景,还有众多名山古刹,苏轼一边欣赏杭州的美景,一边与当地的高僧和文人墨客交往,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成为他的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他虽然远离京师,但在心情上讲要更加舒适,在杭州的作品多描绘杭州美景,抒发闲适的情感。家喻户晓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作于第一次杭州期间,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任上的社交活动非常丰富,此时他正值壮年,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与很多当地名人相交往,许多创作也与他的交游相关。他刚到杭州就去孤山探望欧阳修曾经向他提起的名僧惠勤。惠勤是余杭人,宋仁宗庆历年间曾经游历京师,名声很大,当时是孤山寺的住持。苏轼因欧阳修与惠勤相识,在第一次到杭州的第三天就去拜访惠勤。到杭州的第二年欧阳修即逝世,苏轼与惠勤相与恸哭。18年后,苏轼再到杭州时,惠勤也已经仙去。他与惠勤初次相见后,曾写下:“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相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在这首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自然”,大雪欲来的日子,自己准备探望仰慕已久的僧人,站在西湖边,远望孤山寺,云遮雾罩似是仙境,登上山后,看见路边溪水清清,鱼儿在石头间穿梭,自由自在,寂静的山林中没有人的喧闹,只有鸟儿自得其乐的呜叫声。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苏轼渲染了一种情绪,这是远离人间的烦扰、乐得清幽自在的心境。寂静而没有人声喧哗,只有鱼鸟林木的自然,成为诗人向往的生活世界。等到与高僧话别归家途中回望孤山寺,只见青黑色的鹘鸟在山顶盘旋,不禁怅然若失。从这首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是道人所在,即是得道高僧所居住的地方,它与世隔绝却因为有高僧在此,其实并不孤绝。苏轼同样也意识到自己在杭州城里车马喧闹的生活与离“自然”遥远,所以回家即刻赋诗,担心没有朝夕处于“自然”之中而忘记这些美好脱俗的景象。
苏轼在杭州不仅与名僧交往,也参与很多当地文人聚会的游宴活动。《萍洲可谈》载:“东坡停杭州,不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