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加速器”.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产业化“加速器”

农业产业化“加速器”   “我和同龄人相比够幸运了,当年一进农科院就师从余遥和宋荷仙等专家,多亏他们的悉心指点和无私帮助,自己才少走了许多弯路!”甫一见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省科技顾问团农业组组长李跃建就充满感情地讲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1982年7月,以优异成绩从四川农学院毕业的李跃建,进入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自此,他的科研工作就与四川农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脚印,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大胆创新,选准产业突破口      “创新就是要找准突破口,选择解决重大难题的科研课题,这样才能对农业生产有实际意义!”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26年,李跃建最突出的研究成果就是慢锈性小麦育种技术。   条锈病一直是影响四川省小麦生产的头号病害。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四川多次爆发小麦条锈病,小麦平均减产10-15%,严重的地方导致小麦绝收,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解决这一问题,培育小麦抗病品种是较为经济安全的办法,但搞了多年都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四川农民将长期蒙受重大损失,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问心有愧啊!”李跃建打定主意要攻克解决小麦抗条锈病这一难题。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李跃建就和课题组成员长期深入小麦主产区,选择多个地区进行多点穿梭选育,将高产、稳产和高效等综合因素有机结合,通过无数次实验和论证,终于摸索出一套全新的育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慢锈性育种难题,并育成和推广了以“川麦107”为代表的慢锈性新品种。以此为基础,李跃建主持研究了慢条锈性抗病的遗传机理,找到了慢锈性基因的分子标记,明确了慢锈性蛋白质基础,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川麦107”及其慢锈性研究于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川麦107”是我国南方地区产量最高的优质白粒小麦品种,已在四川、湖北、贵州等省推广4000多万亩,增产小麦6.5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6.9亿元。   四川蔬菜种植面积达1500多万亩,年产值仅次于水稻而居第二位,但亩产量和总产量在全国仅处于中等水平。长期以来,四川省蔬菜种植依靠的是本地品种和从省外引进的品种,蔬菜新品种的培育研究非常薄弱。   “蔬菜大省缺乏新种品牌支持的局面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这对四川蔬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十分不利,也制约了农民增收!”李跃建的积极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从2001年起,蔬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纳入了省重点攻关项目。作为首席专家,李跃建根据四川省的特点提出“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的育种目标,组织省内多个育种单位联合攻关,在6年多的时间育成50多个蔬菜新品种,其本人亲自参与的课题组便育出“川绿1号黄瓜”、“甜栗1号南瓜”等7个早熟优质高产的蔬菜品种。   “我们争取在三五年内,对四川现有蔬菜品种进行更新换代,使杂交新品种的比例占到50%以上,使全省菜农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李跃建对四川蔬菜产业发展满怀信心。      有容乃大,不以成败论英雄      “科学研究是一项十分枯燥和寂寞的工作。要创新,就必须更多地瞄准学科前沿,而这样的探索往往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有的学者为了一个课题,常常耗费多年甚至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出成果。对于成功者理所当然应该给予肯定,但失败者也同样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否则就不符合科学规律。”从事农科研究多年的李跃建深知科技创新的艰巨性,多年来在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上作了大量努力。   “水稻宿根稻”技术是一项国际上没有成功先例的科研项目,其对于保护环境、节约人力资源有着重大意义,一旦突破将产生重大经济社会价值。水稻专家李勤修选择了这个课题,一干就是20多年,遗憾的是直到退休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李勤修虽然没能成功,但他的精神深深鼓舞着年轻科研人员,其艰苦努力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同,我们在李老师退休后仍返聘他继续从事这项研究。”李跃建充满感情地说。   尊重科学、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农科院科技工作者敢于直面挑战,乐意选择一些耗时日久、周期很长但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价值和意义的项目……   食用菌研究专家肖在勤十年磨一剑,发明了食用菌融合核分裂技术,首次在世界上实现食用菌远缘杂交,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而在该项研究启动之前,国内外权威专家已经作出了不可能实现食用菌细胞核融合的结论,肖在勤为何敢于向当时的“学术禁区”发起挑战呢?   “是单位和组织尊重科技人员的艰辛劳动和正确对待失败的氛围,让我鼓起了敢闯禁区的勇气。选择这一课题时,我早就有了思想准备,也许直到退休也搞不出成果来,但自己的努力起码会得到农科院的理解和认同。”回忆往事,肖在勤感慨万千。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