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玉祥早年生活
冯玉祥早年生活
冯玉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始终献身于民族国家事业,奋斗不懈,屹然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周恩来的评价)他是一个爱国将领,又是一个和平民主人士#65380;革命斗士。冯玉祥原籍安徽巢县,他生在河北省,长在保定市,他对养育之地保定市康各庄有着深厚的感情。
幼年生活贫苦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生于河北青县兴集镇。他原名基善,小名科宝。他的父亲冯有茂早年给地主扛活,于是他常常陪地主的少爷去习武。他看到小主人不知努力上进,心里着实惋惜,于是空闲时就自己搬搬石子#65380;拉拉弓箭。教头见他穷而有志,有时也尽心指教一二。考期到了,冯有茂给小主人担着行李去应试。不知是怎样的机缘,基善也得到了入场应试的幸运,而且考入了武庠,后来投入刘铭传的铭军,吃上了皇粮。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保定组建练军(后改为淮军),基善的父亲冯有茂携全家搬来保定府,在城里住了没多久,为节省房租便迁到东门外的康各庄。几年后积攒了160吊京钱,在村南头典了葛家的房子。现在房子虽不在了,但康各庄人民为了纪念冯玉祥,至今还在原住处保留了玉祥胡同的名称。
在康各庄,八九岁的基善经常跟兄长下地拔草拾柴。每天吃过早饭,基善与哥哥便各自拿了草篮#65380;镰刀,下身穿一条露半截腿的裤衩,脚上穿着“二鞋”向草地里进发。说起“二鞋”来,只有穿过的人才知道:有钱人家将半旧不新的鞋子卖给货郎,经过刷洗修补,前后打上包头再卖给穷人,这样的鞋叫“二鞋”。
夏天可以打草,到了冬天,原野上无草可拔,就到树林里去投干枝棒#65380;穿杨叶。投干枝棒就是用较粗的木棒,向有干枝的树上投去,投准了,干枝就很容易断落下来。这样投上半天,落下很多干枝,收集起来背回去,就可以烧个一两天。
基善少时家中生活窘迫,每到月底父亲的薪饷还没发,差不多天天要与当铺打交道。当铺在保定东大街,每逢当当和赎当,东关是必经之地,说也奇怪,只要经过东关,基善都有一种羞怯的感觉。农民生活的艰辛,劳动者的苦楚,不去亲身体验,是难以想像到???。冯玉祥一生生活俭朴,同情百姓,争取民主,倾向革命,时刻不忘帮助劳苦大众是与他幼年时期的生活分不开的。
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一书中回忆:“父亲到保定府,全家也都搬去同住。因此,这儿也就成了我儿童时代的养育之地,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现在说话操的是保定府口音,也是这个缘故。”
由于生活的拮据,冯玉祥母亲早早就病故了。为了贴补生活,童年的基善,早早的就补了兵。保定五营练军是有名的“父子兵”,意思是老子退伍,儿子顶名补缺,外人很难补进去。谈到基善补兵还有一段趣闻:一次营中出了一个缺额,管带(相当营长)苗开泰说:“这回该补冯老爷子的儿子了。”管事的人问:“冯老爷子的儿子叫什么?”苗管带不知道,又怕被人抢去,于是拿起笔来写了“冯玉祥”3个字。从这以后,基善就改用冯玉祥这个名字了。从此,冯玉祥吃上了皇粮空饷,只吃饷不上岗,这年他才11岁。
青年时期的大兵生活
冯玉祥12岁时偶尔到营中打靶,13岁时就跟着父亲调到大沽口警备。甲午战争失败后,冯玉祥参与了修筑大沽炮台,因为他年岁小抬不动土,白天做些杂务,帮着扫扫地,夜间随着父亲巡营,小小的年纪,他已经过上了大兵生活。
1896年,练军由大沽口开回保定原防,这时冯玉祥14岁才正式随营操练。冯玉祥曾读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书,粗识一些文字,每逢操练之余,就看一些武侠小说,一半是看热闹,一半是为多认几个字,正目(相当于班长)刘老喜爱说《三国演义》,引起了冯玉祥对三国的兴趣,立时借了一本来读。初看生字连篇在眼前乱跳,用手指按着,逐字逐句地慢慢读,耐着性,随时随地向人请教。关键的字有时还要拿去问街面上杂货铺的账房先生,最后终于把它读完。
从大沽口开回保定的第二年,冯玉祥的父亲被裁员后返回安徽,从此相依为命的父子俩暂时分离。父亲走后,为了多挣点钱,尽早迎接父亲回保定,冯玉祥便着魔似的喊:“立正”#65380;“稍息”#65380;“托枪”#65380;“开步走”。当时队伍中每哨都有一个喊操的教习,因为队伍中的官长都是通过熟人引荐而来,多数人不会喊操,喊操的教习可以多挣银子。冯玉祥身材魁伟#65380;声音宏亮,两年后居然有了惊人的成绩,各哨的兵目都认识了他,他被升为本哨教习。
淮军暮气天天加深,纪律松散,个人前途渺茫,于是冯玉祥从淮军的教习跳槽到袁世凯的新军当了正兵。1902年袁世凯的督衙移防天津独流镇,从此,冯玉祥便离开了养育他近20年的保定府。
队伍开到距天津二三十里的地方,就受到干涉,据说是《辛丑条约》中曾有天津20里内不准中国人驻军的条文。后来换了警察的服装,仍带原来的枪械,才准开入。这件事使冯玉祥感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