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骥才不弃守望文化使命
冯骥才不弃守望文化使命
我们当然知道冯骥才。
我们知道作家的冯骥才:粉碎“四人帮”之后走上文坛,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版120个版本500万字的文学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我们也知道画家的冯骥才:出了5册画集,还举办了16次大型个人画展,开掘生活底蕴的、咀嚼人生况味的画作。
我们还知道“抢救家”的冯骥才:通过地毯式的考察,一次性地做10年,致力在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从这个家那个家的转向了“社会活动家”。
我们更知道身兼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务的冯骥才。
采访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冯骥才做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压力很大,中断了多年的绘画,又重新拾起了。有了经费,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严峻的工作。这个人是极有深度的,他是一个思想家、艺术家,从不轻易地随波逐流。”
作家的书房是在田野里
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最丰富的、最斑斓的。因为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地貌多样,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板块;因为历史悠久,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发展历程和文化构成是世界上比较少见的,因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应该是最多的。然而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中受到冲击,面临濒危,相当一部分都已经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
就像齐鲁大地曾经千姿百态的古村落,今天可能已不足百个;就像会随着93岁东巴舞者的逝去就再无传人的东巴舞蹈;就像甘肃那个能唱出很多很多曲调的老人临终前都希望能把自己所会的流传下去……
这都是冯骥才亲眼所见的,他说:“每一分钟,文化遗产都在消亡,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灵魂消亡,民族就消亡了。面对这样不容乐观的现实需要有一个坚强又清醒的心。在这样严酷的现实中拯救与抢救我们的文化遗产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饱满的激情,这两点冯骥才都做到了。
从2002年冯骥才就开始主要负责与此相关的两项比较大的工作。???个是国家批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工作,希望可以在10年到15年把民间文化普查一遍,就是要把家底盘清;另一个就是把我们各个民族的各个地域的文化档案都要整理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浩大的、千头万绪的工作。
但冯骥才坚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定要做的。我个人的观点,知识分子要到第一线,要到田野里去工作,作家的书桌要搬到田野里,在田野里面阅读那些遗产的书、生活的书、生命的书、老百姓的书。”
“把书房放在田野就是这样的姿势。”冯骥才指着一幅照片告诉我,照片中几个人相互搀扶着撑着伞险些跌倒在泥泞的山路上。这是冯骥才带领一干人调查滑县年画时拍的照片。当得知那里可能有还没纳入体系的年画时,他们来到了这个家家都还在供着神农像的村庄。
神农是中国农耕时期农民主要敬仰的一个偶像,面对这个残存在工业化进程和现代文明体系之外的闭塞的村庄,它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年画产地,是否和相距50公里的朱仙镇的年画一样?为此他们要做大量的调查和比较。冯骥才指着两张并排在一起的年画说:“朱仙镇年画的眉毛是叶形的,滑县的年画是弧线;朱仙镇人物的眼睛双眼皮都在上面,滑县年画双眼皮都在下面。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比如它的色彩,它的比例,它的构图的各种比较,完全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滑县为独立的年画产地,它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独立的审美体系。”
他详细地用文字、用图像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它的历史,它的传承过程,它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是搁在什么地方、贴在什么位置、叫什么名字、多大的尺寸,它的功能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工艺过程、工艺的形式,它所用的工具材料有什么。比如说盒板子、画、板材原料、纸张,其中的每一种颜色,比如说大红怎么做的,黄怎么做的,黑色怎么做的,它某年的销售情况如何……完备而详尽,最后还要拍一张这里土地的照片,冯骥才说,因为它有一个象征意义,就是一切文化都是从这个土地上产生出来的。
这就是冯骥才做学问的方式,细致再细致些。对中国每一个年画产地,都要这么做,一个产地做一卷,直至构建一个数据库。然而全国已发现的年画产地有上百个,这项工程的庞大与繁杂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冯骥才却意味深长地说:“唯有这样工作,我们才对得起古人,对得起祖先。”
年画的抢救却只是冯骥才文化保护工作的一小部分。现在,各地如果发现了某项濒临危机的民俗文化,许多部门都找到冯骥才。因此冯骥才每一天都要收到大量的信件,一个月要有几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不是每一封信冯骥才都能来得及亲自处理,也不是每一封他都有能力处理,但他却将每一封信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他认为这个信息本身就有价值。在社会转型期间,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有的东西,有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