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伤后心理复原生理机制
创伤后心理复原生理机制
摘要:心理复原是个体在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现象。对心理复原生理机制的研究存在两种研究取向:或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或从发展结果的角度。创伤记忆的抑制、大脑的可塑性、神经生物的调节以及基因、气质、情绪调节,认知过程、早期经验等保护因子的影响机制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最后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复原力;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生理机制;研究范式
分类号:B845;R395
1 引言
1.1 心理复原力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式
医学和精神病学将创伤(trauma)定义为某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精神紧张状态,包括无能为力感、无助感、无法抵抗甚至麻痹感;有些人在应激之后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些人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恢复到创伤事件发生以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出现严重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心理复原现象。
心理复原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Garmezy及其同事在精神分裂儿童的病理学研究中正式提出。由此,学者们开始关注那些经历生活困境但却适应良好的个体及其保护因子。经过30多年的研究,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成为病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心理复原力研究中形成了以变量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的两种研究范式。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来自Garmezy等人的研究,他们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考察各种因素与心理复原结果之间的关系,揭示多种保护因子影响心理复原力的机制,区分保护因子对心理复原力的直接、中介和调节作用。以被试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则是从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确定心理复原个体与其他个体的鉴别标准,在此基础上揭示典型心理复原个体的心理特征。
在有关心理复原力生理机制的研究文献中,多采用以被试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先确定在具体困境中心理复原的标准,区分出心理复原组和创伤应激组个体,然后再通过大脑成像技术等对比两者之间的生理差异,进而确认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
近十年来,伴随???现代神经心理学以及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揭示心理复原力的大脑和神经机制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因此,回顾和总结心理复原机制的研究文献,理清研究思路,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明确存在的不足,这对推进心理复原力大脑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创伤后心理复原生理机制的研究取向
鉴于心理复原现象的多样性,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一是从个体能力的角度将心理复原力视为个体自身具备的能力,探讨其大脑和神经生物学机制;二是从发展结果的角度,将保护因子在应激反应中的积极影响视为心理复原力的机制。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探讨心理复原力生理机制的学者,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为研究视角,从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复原的生理学基础:创伤记忆的抑制(从PTSD症状学和病因学的角度来看,将心理复原力归结为对创伤记忆无意识闪回的有效抑制)、大脑可塑性(从应激所致大脑损伤的可塑性角度来看,将心理复原力看作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神经生物的调节(从PTSD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复原在于个体神经生化物质的有效调节)。
从发展结果的角度探讨心理复原力生理机制的学者强调保护因子对个体心理复原的重要性,将保护因子的影响视为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近年来,这一研究取向着重探讨基因、气质、情绪调节、认知、早期经验等保护因子对个体心理复原力的影响。
2 作为能力的心理复原机制
2.1 创伤记忆的抑制机制
ICD,10、DSM-IV和CCMD-III临床诊断标准表明,PTSD有三组典型的症状群:创伤性事件的再体验、对创伤性线索的回避以及高唤醒症状。从现象和病因学角度来看,引发或持续存在PTSD的中心病症是对创伤事件的“闪回”,即创伤记忆自动的被反复提取,无法消退。而记忆的消退不是抹除原来的记忆痕迹,而是一种新的学习过程,是原来的记忆被抑制的过程。因此,那些经历同样创伤事件但却能够心理复原的个体可能是因为他们能有效抑制创伤记忆的无意识闪回。
尽管现在尚未有探讨心理复原个体创伤记忆抑制机制的文献,但Andezson等人(2004)、Depue等人(2007)近年先后采用Think/No-Think的实验范式证实正常个体具有对抑制消极情绪记忆的能力。脑成像结果表明,大脑对记忆的抑制最初是通过右侧额下回调节感觉皮层的活动,之后,在提取记忆的时候,右侧额中回区域抑制海马和杏仁核的活动水平。其中,前额叶脑区先调节右侧额下回,然后再调节右侧额中回。最近,Mendelsohn等人(2008)发现能触发对记忆的抑制,在抑制过程中,大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