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开荒团”山东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大荒“开荒团”山东人

北大荒“开荒团”山东人      这是个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的特殊群体,但他们为北大荒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应该被忘记的。1956年,山东省组织十余万青年开赴黑龙江开垦号称“北大荒”的千里沃野。如今,当年“开荒团”的成员都已年逾古稀,但回忆起往事却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论成败,人生豪迈。”      难忘的“开荒团”岁月      黑龙江省林甸县有54个屯子,屯子里曾经住着13000多名1956年以来迁移到这里的山东人和他们的后代,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上。然而,49年后的今天,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人已陆续回归故里,现在每个屯子只剩了几个人,67岁的尹承兰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尹承兰老人回忆说,那时中央号召,从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口稠密的地区向稀少的地区流动。当时在山东老家地不够种,而这里的地还闲着,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很多人就自愿报名上这儿来开垦土地,记得那时叫“开荒团”。   祖籍山东的尹承兰当时只有18岁,是中共预备党员,为了要求进步,毅然报名参加了开荒团。但是她的决定遭到了母亲以死相威胁的强烈反对,“妈妈不让我来,妈妈要跳井,要不是有人拉得紧,那真就跳下去了,都到井边上了。”尹承兰笑着描述当时的情景。      尽管如此,生性倔强的尹承兰却有自己的想法,自己也成人了,绝不能赖在家里吃闲饭。况且那几年,山东年景不好,家里老老小小根本填不饱肚子,吃饱饭对她成了一个巨大的诱惑。她说:“我有3个哥哥,3个嫂子,还有3个姐姐,加上我父母和下面侄男侄女,18口人,都在一个锅里吃饭。冬天就是煮点地瓜,有时候煮个干粮也是给我父亲吃,我哥哥他们下地干活都捞不着,到晚上这一顿光捧着碗喝稀糊涂粥(用玉米面熬成的粘稠食品)。”于是,尹承兰毅然背起铺盖卷儿,来到这片荒原。当时和她同一批来的还有梁儒登,说起当年刚来时的感受,梁儒登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在这儿,人少了晚上都不敢出门。不光经常听见狼叫,还经常见到,四五只一群一伙的,嗖嗖地从外边跑过。兔子、黄羊子,黄鼠狼、狍子更是随处可见。”   四合乡新生村??支部书记周庆文说,刚到这儿的时候,这里整个是个大荒甸子,没有房子,地也没开垦。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开荒团”成员开垦土地,建造房子,这里才逐渐形成一个屯子,人也慢慢生存下来了。周庆文说,当年落户四合乡这块土地的“开荒团”成员有284人,其中男230人,女54人,新生二号屯就是由这些“开荒团”成员建立起来的。      悲欢离合的创业史      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县志上,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样的记载:1956年4月至5月,接收山东省13836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来本县垦荒,分别安排在5个区55个新村。当时还不叫屯,而是和军队的编制一样,被称为某团某连。   在林甸县四合乡新生村1号屯,我们见到了当年风华正茂而现在已是古稀之年的武秀高老人。武秀高操着山东话对记者说,那时住的叫“马架子”,就是用苇子搭上棚,两头有门,地当间儿挖溜沟,两边挖沟当暖窖子,再伸出根烟筒。住是能住,就是一刮风,棚顶就掀开了,还得重搭。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开荒团”,他们开始在这片黑土地上播下种子,等待收获。没有肥料,没有像样、配套的农具,甚至没有制造农具的工具,这些第一批来到荒原的人几乎是用双手唤醒了这片沉睡的黑土地。武秀高回忆说:“最艰苦的就是打苇子,那时我是青年队长,带人跟着我打苇子去,得需要他们报名,报名什么条件呢?就是得七天七宿不能睡觉,你行你就跟着我去。”   没日没夜的体力劳动、创业的艰辛,让许多曾经幻想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美景的年轻人退缩了。据林甸县志记载,开荒团到北大荒不久,就有近两千人陆续回了山东老家,但大部分人当时还是坚决地留了下来。   雷茂根就是留下来的人之一,“你报名来开荒,来了就开荒呗,你得完成这个任务,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你不这样的话,你弄个半途而废,又是跑了又是怎么了,你是个啥?”   男青年在广阔的大地上书写诗行,女青年也日复一日地辛勤耕作,但思乡的情感是无法掩饰的,在那个年代,眼泪成为排遣思乡之情的惟一手段。   尹承兰老人说:“那时侯在甸子上打了羊草就在这屯子外边垛着,一个羊草垛挨一个羊草垛,想家的妇女都上那个羊草垛,坐在那儿哭,所以那里起名叫哭娘路。”山东人在老家时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爱吃面食和煎饼,不愿意吃大馇子、高粱米,但现实丝毫容不得他们挑挑拣拣。这么多年,他们的一切都和纯正的东北人别无二致,只是那一口乡音,没有随着岁月慢慢改变。   “开荒团”成员朱宝龙说:“那时候艰苦,只有大苞米馇子、窝头。吃饭都在街边儿上,吃完饭土也灌满碗了,马粪渣子都能尝到。”   日子总是伴随着希望。当这些远道而来的垦荒者收获了几茬庄稼之后,又有更多的山东老乡加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