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论鲁迅对传统文化反思性态度.docVIP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论鲁迅对传统文化反思性态度.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论鲁迅对传统文化反思性态度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论鲁迅对传统文化反思性态度   摘要: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非决绝,而是离不开他执著于“现在”的生存体验和生存境遇,离不开他对文化背后的“人”的反思。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其情感的复杂性和独特的生存感受。   关键词:鲁迅;传统文化;反思;生存境遇   中图分类号:I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52-03       鲁迅研究作为一显学成果丰硕,但在对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上还存在偏颇:要不把鲁迅视为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的罪人,要不把他视为一个结束旧传统文化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启蒙者。无论哪种倾向,笔者都认为是一种主观化的武断。因为鲁迅就是鲁迅,他有自己对传统文化最本己的体悟和感受。离开鲁迅本己的生存境遇去妄加评议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决绝”或“渊源”,都会导致一个背离鲁迅思想价值和意义的倾向。本文试图立足于鲁迅对“现在”的把握、对本己生存境遇的体验,来略谈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性审视的反思态度。      一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审视有一基本点:“立人”:“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正是立足于“人”这个基点,鲁迅开展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而民族、文化和人都只有在特定时空方能显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鲁迅思想创作的独立价值就在于他能以清醒的态度把中外文化纳入自己的“时空”即“当下”生存境遇来感受理解。   鸦片战争,古老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撞开,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发现除“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大中国外,还有另一并列的“西方世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各有其自足性和相对封闭性,且这两个空间互相激烈冲撞,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化观念既互相吸纳又互相排斥。这是一新的“春秋战国时代”,鲁迅就历史地“被抛”于两个相撞空间的“夹缝”间:他立于此“夹缝”且不得不面对这激烈冲撞和这残酷现实:这是属于他的生存境遇。立于此境遇,西方文化对他而言,是异己之物,可信不可亲且无法驾驭无法左右;???国文化虽可亲却已是一幽禁自己的“笼子”。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作为有思想有感觉的生命个体,他必须生存下去且要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此生存境遇的感受体验中,鲁迅展开与中外文化清醒地“对话”。真正的对话,是每位参入者心怀本己的当下境遇和反思的,否则他就无法传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对话的生命力就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被抛于历史夹缝的生存需要决定了鲁迅必须进行对话。“对话”本质上就是批判,是面对现实问题,清醒诊断、把握,并进行理性反思和反观。正是在这本真“对话”意义上,鲁迅认识到一切文化都有其局限性,在他那儿不存在任何文化神话,因此在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上,他是主张“拿来”:占有,挑选,创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而在这“拿来主义”中内在隐含着一种鲁迅思想中最易为人所忽略的一点:“复古”的诉求,即守持与复苏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的愿望。鲁迅不是一个为批判而批判,为消解而消解的文化虚无主义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解构是立足于“当下”,以积极的建构意向为指引的。   作为一名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鲁迅别无选择面对的是本民族的生存境遇和自己的传统文化。尽管他坚信传统文化已无力保存民族,坚信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尽管他也极力批判传统文化,将中国几千年的家法宗族礼教思想说成是“吃人”,但他对传统文化依然有一种无法割舍的精神联系:即在理智上反传统文化,在情感上却皈依传统文化精神。事实上作为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抨击和批判的文化建设论者的鲁迅,恰恰是现代中国最富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人。因此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复杂又矛盾,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既清醒也痛苦:他在激烈批判传统文化中扼杀摧残人性的封建思想时,又时常“自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他清醒在于他并不绝对否定中国古代任何一种文化,他痛苦是因为他同时又失望于古代所有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他看到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后面的“人”,他对文化的解剖,实际是对文化后面“人”的解剖。在内忧外患的生存境遇中,作为一个被抛于“此”而“在”的知识分子,他的“操心”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忧患与焦虑:他多么希望能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中寻找到中国人自我肯定和尊严的依据,多么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推进中国现代进程的“活力动源”。然而在中国历史里,他所看到的却是“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3]希望之深切,失望也就深切。正因此,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比之同时代的作家尤为深刻。      二      批判不是否定,而是一种反思,一种能达及事物本质的思考,其现实动机在于历史的反思。历史的线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