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变动村庄
变动村庄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本刊记者熊培云2002年3月发表的一篇田野笔记,主要讲述了位于江西北部S村的民生状况。日前,记者对该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回访。
2008年夏,趁着北京奥运这个“长假”,我再次回到了清僻的S村。临行前,凑巧在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上读到1932年农学家董时进发表的《乡居杂记》系列。文章开篇正好道明了我的心曲:
“我素来认为要知道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惟有到乡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依着表格到乡下去从事调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多半不是真确的答案。我因为要明了乡间的情形起见,早想回到我乡村老家去住些日子――不是去做乡村调查,只是去居住,希望藉着居住,自然而然的认识乡下。”
虽然我并非出生在S村,但是对S村总还是有很深的了解。比如,更了解这个村庄生活里的辛酸,更遥远年代里的一些人与事。有些情节,倘使有人愿意且有能力将其写成小说,想必也不会输于余华先生的《活着》。和许多朋友的故乡一样,在那里,“活着”是一种最真实的信仰。这种世代相袭的“活着”的信仰,为这些穷乡僻壤造就了某种生生不息的气象。
耕牛走进历史
继续从董时进说起吧,用谢泳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被遗忘的知识分子”。作为“中国三农问题第一人”,董时进也是上世纪50年代敢于公开反对土地改革的人。而此前的30年代,董时进曾经在S村所在的江西省做过一段乡村实业。同样是在《独立评论》上,他有篇文章论述江西要多养牛羊,发展畜牧业。
不过,如果董时进活到现在,并且有机会到S村周围走一走,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现在的乡下连牛都没有了。据我了解,S村如今只剩下一头牛。而且,在周围的许多村庄里耕牛已经基本绝迹。
耕牛的消失,有许多原因。比如,价格太贵,农民买不起。据村子里的人说,现在一头耕牛最贵的能卖到上万元。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的出走。随着城市对农民的开放,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村庄外出劳力甚至达到了80%。所以,一方面,没有富余人手去放牛;另一方面,也由于没有人上山砍柴,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已经不利于放牛和寻牛了。
无人打理柴火,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村民用上了煤气灶。所以,从行政上说S村虽然是中国当代最偏僻的村庄之一,但是偶尔也会见到有人扛着煤气罐换气的情景。如此“巨变”难免让人忆起那个“巧妇难为无柴之炊”的年代。S村的村民都记得,早在一二十年前,十几里开外的大村庄总是有些有力气的农民成群结队,不辞劳苦到本村及周边村庄偷砍柴火。面对盗贼,当地人自然是要铁心护林,冲突在所难免。最激烈的时候,甚至会因此闹出人命来。谁知道如今满山柴火,连原先人们常走的大路也被淹没在新长出来的树桠之中。
我租车去S村时,便走了这样一段路。这是一辆从上海买来的报废了的出租车,虽然邋遢不堪,在这乡下竟也成了横行无忌的猛士。由于草木茂盛,车子基本上是压着灌木前行。
如上所述,由于农民大量进城,造成传统的“双抢”(抢种、抢收)季节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也是耕牛被抛弃的重要原因。怀念80年代的人,定然不会忘记过去响彻行云的口号――“实现四化”,而其中“一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和2002年左右我在S村调查时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在的S村及附近的乡村,已经有了小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当然,并不只是耕牛被“铁牛”取代,其他传统的耕作方式也已经渐渐淡出。
作为2004年农机化工作先进县和2005年农业部批准的江西省30个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县之一,几年来,S村及其所在县的许多农户都购置了农机具,有的甚至成了专业的农机户。当然,无论从生产效率还是生活质量来说,农机具的使用都有利于解放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一方面,有机户有钱挣;另一方面,无机户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此告别了耕作、插秧、收割的“三弯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农业合作化的一种试验。
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对农民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目的是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直接为“三农”提供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的农机工业,也因此同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2004年当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近900亿元。此后连年高速增长,2007年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依然达到了1500亿元。
如果仅就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的成长之间的关系来看,补贴农民同时促进整个行业的成长,不失为一个互惠成功的案例。至于农民机械化生产后收入所剩无多,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在机械化方面支付太多。毕竟,以成本计,现在雇人工收割水稻每亩30元左右,而机收成本每亩40元左右,且一次脱粒,总损失率在3.5%以下。这种成本无疑是可以承受的。
显然,对于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