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筝艺术传承与创新
古筝艺术传承与创新
摘要:作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筝”,素以古朴、典雅、端庄、传情而赢得人们的称誉。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都不乏对筝的赞美,喻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本文从古筝艺术发展的历史,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古筝艺术;历史;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88-02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和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有在演奏中常与山东琴书的演唱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大板曲为主体的山东筝派,有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有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的、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还有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
二、古筝艺术的继承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既有继承性,又伴随时代的进程、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纵观我国各门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这个规律,古筝艺术也不例外。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时代的产物。古筝艺术和整个音乐艺术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传统筝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是社会生活对筝曲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任何一首传统筝曲必然反映出时代生活特征,从而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优秀的古筝乐曲与民歌一样,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通过演奏者的弹奏,在琴弦上唱出时代的旋律,是另一种形式的时代的“回音壁”。
近年来“古筝艺术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群众中较广泛地流传,老一代筝家为培养后继者呕心沥血,中青年筝家人才不断涌现, 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 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奏。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先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些成绩也都是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从古筝演奏和筝曲创作来看,古筝艺术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古筝传统的深刻影响和有力制约,离开了纵向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离开横向借鉴,便会影响古筝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三、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古筝艺术四十多年来之所以获得很大的发,除了重视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外,与古筝新曲目的大量涌现也是分不开的。这些新作经过演出实践的考验,有的已成为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有的作为教材被广为传授,有的编成专集或录制成唱片、录音带出版发行。这些古筝新作显示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与传统筝曲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