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谐――中国社会历史追求
和谐――中国社会历史追求
[摘 要] “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和谐”是思想家追求的理想信念;“和谐”是政治家追求的理想统治;“和谐”是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生活。因此,对“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以及未来,都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 和谐 和谐社会 理想 历史追求
人们普遍认为:和谐社会是实现了人本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四种关系的相对和平共处、协调一致的社会。因此,“和谐”理应被纳于历史视域之中,它所表达的各种关系正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和反映,伴随这些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社会从“不和谐”到“和谐”,从“旧和谐”到“新和谐”的一个动态,这是一个呈阶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的历史追求成就了人类历史的永恒,而综观中国历史,“和谐”正是中国社会各时期、各阶层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
一、“和谐”是中国思想家追求的理想信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其萌芽并日臻成熟主要在先秦时期。以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的阴阳五行家郑国的史伯提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1],最初萌发“和谐为美”这一美学观念作为伊始,人们开始在宇宙本源中探求“和谐”;后来由《周易》演绎形成的64卦384爻的“天人协调”体系以及老子阐发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原理,都表明了先哲们试图在阴与阳、天与人的辨证关系中寻求“和谐”;而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发展出的“天人合一”、“君子中庸”等思想,则是处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圣人们在寄望于劝戒君王实施“仁政”的同时,更在伦理道德中追求“和谐”。儒家的重要理论“天人合一”,被认为是一种“普遍和谐”观念,即“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2]这种“普遍和谐”观念于先秦一经提出便已完备,至今虽经数千年积淀,后人却亦无出其右,只能望其项背,引经据典罢了。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先秦诸子散文中分别有“和合”、“太和???、
“中和”、“中庸”、“天人合一”等等表述,真可谓精彩纷呈、不一而足,然而究其实质,不外乎儒家所概括的四字命题――“和而不同”。无论是史伯所反对的声、物、味的单一,还是《易经》和老子所倡导的阴阳调和,抑或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集注?卫灵公第十五》),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和谐”之“和而不同”的实质,即:和谐是事物多样性的协调,和谐也是事物对立统一的结果。古之圣贤认识到,和谐的基础首先在于事物的不同,这些不同要在一定的度中加以协调,才能取得统一,简单的叠加不是和谐,机械的重复也不是和谐,无序的混杂更不是和谐。正因为中国的思想家们参透了“和谐”之精义,所以他们能在几千年前就将宇宙万物之间关系协调、秩序平衡的完美存在状态整合而成一个理想世界――今人所言之“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在古代思想家的眼中到底是怎样的?说法不一。道家主张的“小国寡民”是无欲、无为、无争的,墨家倡导的“爱无差等”要求人们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宣扬的“富国强兵”是讲法治、求实效的,佛家强调的“善地净土”是建立在同体共生、乐善好施的基础上的[3],而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则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社会。这个天下为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正是在儒家“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之下构建起来的,因为“大同”本身蕴涵着许多不同:“选贤与能”是因为能力有差别;“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说明了年龄有大小;“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可见品性确分良莠;“盗窃乱贼而不作”则看到了社会的等级差异。这样不同的人们之间要能和谐共处,不正是不同之上的“大同”吗?
“大同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成为儒家及后代中国思想家们极力推崇和追逐的目标,而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学,其“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也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坚定信念。
二、“和谐”是中国政治家追求的理想统治
和谐社会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4]。中国历代帝王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创立和维护政权的过程中,希望通过经济的和政治的有效措施以达到的理想统治。
1.用制度保障政治与经济中的和谐底限。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政治家们凭借着审时度势的敏锐触觉,总是擅长于在乱世之后首创一种制度来强化政治的稳定与和平。
秦始皇面对七国争霸亟待重整国家的混乱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