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李炳生).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李炳生)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十七岁(1913)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1922年7月回国。1942年在南洋进行抗日斗争,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 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现代史上北京名称的变迁  从1911年到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定都于北京。北伐战争后,1928年,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重新更名北平。1949年,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初读课文,思考: 北国的秋在整体上是什么特点? 品读第二段 从这些文字中能读出一个“静”字来吗? 品读第四段 这个落寞文人的头经常是低垂着的,所以他又看到了铺得满地的落蕊,那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在这些物象被作者的笔触特写以后,世界似乎静止了,因为这触觉只有在外界所有的嘈杂、喧响以及奔忙都静止的时候,才感得到,只有在一个人内心静若止水的时候才看得到,只有一个寂寞的人才会留意得到那和他一样落寞的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满地的落蕊在一阵扫后,杳无踪迹, 生命只剩下寂寞的尘土的微痕。 中国的大都会……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炎黄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北平的四季》 *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主观色彩”和自然界的“客观色彩”融会贯通,情景相生的艺术风格,培养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训练运用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对故都的深情和落寞的情怀。 作者简介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杭州酷暑,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在8月17日写下了本文。 特别的清、静、悲凉 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五幅: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唱、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1.作者运用何种手法来凸显故都的秋味? 对比(烘托、映衬、抑扬)的手法。以南方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看不饱,尝不透,赏不到十足,来凸显故都的秋味十足。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了对秋的欣赏标准:名花半开为美,饮酒半醉为度,赏秋则要品个秋味十足。 品读第三段 在本段中作者选了哪些故都的秋的代表事物?这些事物有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何种审美情趣? 城外: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这是一些传统诗词文赋中常常出现的带有秋标记的景物,又是以名胜古迹为背景,当属故都胜景了,但作者不以它们为重点,而是笔锋一转,以平民百姓的视角,着力描绘了存在于千家万户之中的秋姿、秋声、秋意与秋实。 皇城中的秋:如同一幅巨大的画面,碧绿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冷色调的牵牛花点缀地面,槐叶中下漏下的是清冷的日光,耳畔传来的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情趣完全融在画面之中,清淡中略带一些野趣,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精心选用的色调,体现出一种深沉、淡泊的特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中去,体现了主客观色彩的协调与统一,这也是作者审美情趣的反映。 从人物的动作、心态来分析:时间、地点、事件、动作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物的心态——早晨,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闲、静。 从描绘的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看:清、静。 作者的“主观色彩”和自然界的“客观色彩”融会贯通,情景相生。 1。读读这一段描写北国槐树的文字,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落蕊?能读出作者的心境吗? 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写,充满着诗意,给读者以真切的感受。斯人独徘徊,揣摩作者心境,大约既是欣喜,又是寂寞的。 2。作者用“细腻”、“清闲”、“落寞”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是否妥当呢? “细腻”是从客观角度说的, “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意念上的感受了。与写落蕊的文字一起看,恐怕只有作者这样具有平民倾向又为生计而奔波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到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才能表现得如此深刻。 品读第五段 满城的秋蝉啼唱大概是北平之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了,作者是如何写“秋蝉衰弱的残声”的?这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