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发展和作用.docVIP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发展和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发展和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发展和作用   [摘 要]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私营工业是在边区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边区私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有力配合了公营工业、合作社工业,对于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争取实现边区工业日用品的自给自足、促进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私营工业 作用      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解决边区军民对工业和手工业日用品自给或半自给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是边区工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私营工业是在边区公营工业、合作社工业的带动下,在边区政府的保护、扶持和帮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于争取实现边区工业日用品的自给自足,发展边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陕甘宁边区属于中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商业落后萧条,基本上没有近代工业,手工业也十分弱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首的共产党人在这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11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后,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布了发展陕甘宁苏区工商业的布告,改变了苏维埃时代那种对私营工商业的限制政策,并采取了保护和扶持私营工商业存在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宣布取消对工商业的一切税收。12月1日,《红色中华》报发表了《目前只有苏区才是经营工商业最好的地方》的社论,重申“关税、营业税等都一概免收”,“允许苏区内外正当的大小资本家投资各种工业”[1](p1)的政策,欢迎私营工商业者在苏区投资办厂,发展苏区的工商业。但由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边区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军工厂,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抗战开始后,在1938年以前,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组织边区的经济建设中,主要是提倡和组织边区人民发展农业,进行粮食生产,保证边区抗日军民粮食的供给。边区的一切工业、手工业日用品等仍然主要依靠外界输入。从1939初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和军需物资,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援助被阻止,使原来边区工业日用品等物资就日趋困难的供应更加紧张起来,边区财政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号召边区抗日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发展边区经济建设,以克服财政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坚持持久抗战。在这种形势下,边区政府开始加强边区的工业经济建设,边区的私营工业随之建立和发展起来。   陕甘宁边区在工业建设中首先发展公营工业,这是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相适应的。边区公营工业建设以军需工业为重点,在建设中从实际出发,首先将原来的小型工厂加以扩大、加强、改进和提高,产品供给政府和军队,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创办一批急需的工厂作为公营工业的骨干,带动整个边区工业的发展,促进边区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从1939年开始,边区公营工业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有军工、军需、化工、纺织、制革、制药等工业。到1940年,边区的大小公营工厂发展到33个,1942年增长到62个。边区公营工业的发展,不仅对于促进边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于保障边区军民工业日用品的供给,实现丰衣足食,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陕甘宁边区的私营工业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在边区公营工业的带动和促进下,特别是在边区党委和边区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扶助下,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在1939年以前,边区的私营工业只是小手工业作坊和较小规模的厂矿,如铁匠坊、木匠坊、油坊、皮坊、烧木炭等小手工业作坊,大多为合股经营,产品主要供当地群众需要,作坊大部分是农民半农半工的临时性质,季节性较强。规模稍大的是煤矿和盐矿两类。当时边区的煤矿都是合股小规模的人力开采,主要在延安、安定、延川、延长等地,共有20多处;盐矿主要在定边、盐池两地,大约有五六处,“均系群众合股经营,盐的产量颇丰,除供边区之外,可供往陕西、甘肃、宁夏数省需用”[2](p645)。因此,1939年之前边区的私营工业只是小手工业作坊和人力开采较小规模的厂矿,不仅规模小、数量少,发展缓慢,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自1939年开始,在边区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边区的私营工业迅速建立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手工业工厂和作坊成倍增加,从业人数也迅速增多,而且许多工厂和作坊是全年生产和营业。特别重要的是,一些新兴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如纺织业、造纸业、化工业等,而且工厂的数量、生产规模、从业人数都有较快的增长。1940年3月8日,《新中华报》刊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