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成因初探 胡雪梅 2011-1-7 2009年1月31日—2月4日、2009年3月21—27日,“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比较文学专业调研组在张泽忠老师的主持下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龙额乡进行田野调查,考察了侗族人文始祖神萨玛神民间信仰和萨玛节以及与此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岁时仪式——赶社。赶社仪式中的花脸形象,民俗特征凸出,意蕴奇特、神秘。笔者跟踪记录,并凭借“文化透镜” 予以梳理与分析。结论认为,侗族赶社仪式中花脸的意义蕴含在于它以“双性同体”的符号表征,“深描”了隐藏于象征符号背后的意义结构。即在古俗文化的意义系统中,赶社仪式的花脸形象是用来表达族群集体的“情感体验”“信仰诉求”,以及用来定义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本次讲演的内容为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目录 一、关于赶社 二、花脸形象分析及“双性同体”表述 (一)花脸的形象表现 (二)前人对花脸形象的解说及“双性同体”的表述 三、龙额地区关于社神与“萨”神的相关传说 四、“双性同体”表征的生命繁殖力的周期性回归 与春社仪式的关联 五、结语 一、关于“赶社” “赶社”是贵州黎平县龙额一带侗族同胞纪念“社神”木阿点龙的传统风俗。“赶社”分春秋二社。“春社”是人们迎接“社神”英灵到来时,“秋社”则是送“社神”回家。其中,“赶春社”是龙额侗寨一年之中最为盛大、最为隆重的一个民族节日,定在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的是3月23日),并持续三天,以放牧坪或田坝为社场。社日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做买卖、看热闹,并在社节期间邀请亲朋聚餐会饮。 龙额地区又是侗族祭祀圣母“萨玛神”的发祥地,侗族“河歌”盛行并广泛流传,2008年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为了扩大影响,当地村委从2007年开始在赶春社的同时举办“河歌节”,今年是第三届。 赶社期间,还举行萨玛神祭祀、巡回游行、“河歌比赛”、“捞社”(即捞鱼)等活动。 二、花脸形象分析及“双性同体”表述 (一)花脸形象的特殊表现男扮女装、以锅灰涂脸、服装怪诞、携带捕捞工具。 赶社仪式中的花脸形象主要出现在巡回游行及捞社活动中。图为游行中的花脸在讨要东西。 游行队伍由寨老队、芦笙队、侗歌队、花脸队组成,绕着村寨巡回游走,一路敲锣打鼓,鞭炮震天。其中,男扮女装、脸抹锅灰、服装怪诞、不时蹦蹦跳跳、向旁人做鬼脸的花脸队尤为抢眼。游行队伍经过龙额乡主街道时,花脸纷纷把手里的捕捞工具伸到街道两旁的小贩面前讨要东西,有的甚至自己伸手去拿。花脸讨要东西时,摊主乐呵呵地施予。自个儿伸手拿东西的花脸,摊主也不懊恼,反而乐意地让花脸随意拿。 以女性和花脸为主体的捞社(捞鱼)活动 捞社活动中打闹、欢谑的花脸 捞社的规则是只准女性和男扮女装的花脸参与。据说,捞得的鱼越多,寓意生活越美好。花脸一到水田边,就欢呼着跳进水田里,挥动手里的捕捞工具捞鱼。然而他们并非在认真捞鱼,而是相互间你来我往地泼水嬉戏。时而装模作样地捞鱼,时而“呜呼”地起哄、打水仗,或在捞鱼妇女群中捣乱,把女性打捞到的鱼打掉。打捞场面非常热闹,整个捞鱼活动洋溢着热烈而喜庆的气氛。 (二)学界对花脸形象的解说 民族志访谈得知,对花脸在赶社中的主要功能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为娱乐说,即花脸以搞笑形式增加娱乐气氛; 二为邪恶说,即花脸讨要东西后会把邪恶带走; 三为阴界代表说,即花脸所代表的阴间形象与阳间形象的调和能让作物丰产。 传统社会学、历史学的解读 侗族妇女反封建压迫的体现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认为花脸形象是当地关于社神的传说与“萨”神的传说相融合而造就的新形象在现代民俗节日中的体现。 三、龙额地区关于社神与“萨”神的相关传说 社神木阿点龙的传说——御厨,因口直心快被误杀 萨神的传说——杏妮说(英雄神)、 ——叫花子说(龙额地区口头传说) 萨神的传说:杏妮说、叫花子说 花脸形象融合了两者的特征 男神:木阿点龙—厨师---锅灰---抹脸----- 女神:老婆婆---叫花子----脏、乱--- -------}男扮女装 小结: 根据龙额地区流传的有关侗族社神及他们信仰的祖母神“萨”的传说,我们认为在“赶社”习俗中出现的花脸并不单纯是搞笑的娱乐成分或者邪恶的代表,它乃是融合了侗族社神与“萨”神两者特征的一个特殊形象,参杂着侗族同胞对社神木阿点龙的纪念及当初对“萨”的不友好态度的一种歉意,因而在游行中花脸讨要东西时人们都很乐意给与。 关于“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植物的雌雄同株或生理学意义上同时具有男女性特征的个体,它是宗教学上的一个特定术语,指男神和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