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单切变的情况如图所示,圆球的上半部分发生均匀的简单切变,切 变面为K1,切变方向为d,切变角度为α 简单切变 经过这种简单切变后,切变面不转动也无畸变,但是AK2B转到了AK2’ 处,发生了转动。 上述分析中虽然得到了不畸变平面,但它相对于原始位置已经发生了 旋转,因此,必须通过一个刚性转动使得不畸变面回到原来的位置, 才能得到一个既不畸变又不转动的惯习面。 刚性转动 由于马氏体片在奥氏体这种弹性介质中产生,不能转动,通过位错滑 移和孪生限制了转动,即进行了所谓的刚性转动。 获得点阵不变的切变和刚性转动的两种途径: 1)点阵应变和滑移一起发生,因其经内部滑移,马氏体是非均匀的 2)在马氏体毗邻区域内点阵应变沿着不同的,但晶体学等价的主应 变轴发生,使得毗邻区域以孪晶面适配 马氏体形成时滑移和孪生切变示意图: 刚性转动 由于马氏体片在奥氏体这种弹性介质中产生,不能转动,通过位错滑移和孪生限制了转动,即进行了所谓的刚性转动。 根据位向关系设计切变机制不妥: 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评价 自20世纪30年代起,学者们发现了一些位向关系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切变模型,但难以解释大量的实验现象。 在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魏氏体组织中均存在K-S关系,但是相变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相变机制,原子的移动方式各不相同。 原因:位向关系只反映母相和新相的点阵关系,这种晶体学对应关系通常是宏观的,它不反映两相界面上真实结构和演化过程,也不能反映原子的迁移方式。 仅依据K-S位向关系不能完全反映相变的微观机制和原子实际移动过程,必导致切变机制与实际相变过程脱节。 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评价 共析分解是铁素体、渗碳体共享台阶,界面扩散完成扩散型相变 马氏体是所有原子均不能扩散的集体协同位移相变过程 贝氏体相变是只有碳原子长程扩散,铁原子和替换原子非协同热激活跃迁的界面控制过程的相变 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并非成熟的理论 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评价 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的缺点: 1)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需要的切变能量大,受到的相 变阻力太大。 2)所有的晶体学切变模型均与马氏体惯习面不符,与马 氏体的高密度缠结位错、精细孪晶、层错等亚结构不符, 不能解释组织形貌变化规律。 3)切变机制缺乏试验证据 4)表象学“W-L-R理论” 和“B-M理论”的矩阵式 F=RBS计算模型与实际不符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汇报人:张海川 2018.4.8 马氏体相变机制 马氏体相变机制 主要内容 马氏体形核 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评价 马氏体切变长大的晶体学经典模型 马氏体相变的唯象学说 马氏体形核 马氏体的形核学说和模型 马氏体形核的实验观察 马氏体形核学说和模型 自20世纪40年代起,马氏体相变形核的研究已有80年, 从均匀形核到非均匀形核的近代模型,尚未形成于实际 相符的理论体系 马氏体形核学说和模型 1949年,Cohen首先设想马氏体在位错处形核,并于 1956年提出K-D位错圈形核模型; 1958年,由位错圈的能量出发,发展为K-C模型; 1972年,进一步精炼为R-C模型。 这些模型假定在母相中预先存在核胚,由位错组成。 20世纪50年代提出层错形核和极轴机制, 60年代提出应变核胚模型, 20世纪60-70年代还提出软模、局部软模、激活缺陷 分布的非均匀形核模型, 核心在于在不大的驱动力下呈现非均匀形核 马氏体形核学说和模型 假说的逻辑完备性 逻辑简单性 解释和预见能力 理论检验 实践检验 实践检验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About Electricity 假想马氏体核胚预先存在母相 中,为扁球状,它与母相的交 界面是位错圈,即一系列位错 圈围绕而成的扁球状核胚。以 {225}γ作为脊面的扁平状位错 胞(2r,2c)法向的两侧面规则 的分布弗兰克位错,每6个原 子间距排列一条。位错圈主要 是由螺型位错组成,在周边 形成刃位错,即K-D模型 位错圈相界面模型 位错圈相界面模型 在K-D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K-C模型,其物理结构为:设在 (225)γ面上存在一个大的位错圈,位错圈内即为马氏体核 胚。位错圈扩展时,核胚就长大为晶核。K-D模型和K-C模 型都认为该核胚直径有数十纳米,其周围是位错列 该模型认为在母相高应变场中可以形成马氏体核胚。在母相 的应变场中形成马氏体核胚时,核胚的长大使缺陷的弹性自 由焓△GD下降,因此形核过程使体系总的自由焓△GT下降。位 错应力场与马氏体应变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产生有利的交互 作用,是bain应变的一个分量被中和,从而减少形核总能量。 位错应变能促进马氏体形核学说的特点: 将形核过程中非均匀切变的晶体学特征和Bain应变及形核 的总应变能三者结合在一起,它说明马氏体形核可以再任意 位错的应变场中出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