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张德).ppt

  1.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学可以被定义为对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解、预测和管理。 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并不是一种随机现象。员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但是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解释并预测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方法:通过三个层面分析组织行为——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层面。 OB是一门应用行为科学,借鉴了许多行为科学的成果,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 1.1霍桑研究——现代组织行为学的开端 埃尔顿.梅奥,参加了1927-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工作。 霍桑试验的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变换工作场所的照明强度。 (2)电话继电器装配实验室:变化休息次数、休息时间、工作时间、茶点供应、五日工作制、工资支付办法等。 (3)非正式组织的发现。 (4)访谈。 1.1霍桑研究——现代组织行为学的开端 梅奥等人就试验及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1.2框架 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1、能力 2、价值观、人格 3、知觉 4、态度 5、情感 2.1能 力 能力是指个体要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而需要具备的素质总和。包含智力和体力等方面。 能力通过“能力—工作”匹配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水平。 管理者要达到能职匹配,需要做到: 1、有效的甄选过程 2、对现有员工进行合理晋升和调整(引入彼得原理) 智力维度 9种基本的体质能力 力量因素 1、动态力量 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或持续运用肌肉力量的能力 2、躯干力量 运用躯干部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以达到一定肌肉强度的能力 3、静态力量 产生阻止外部物体力量的能力 4、爆发力 在一项或一系列爆发活动中产生最大能量的能力 灵活性因素 5、广度灵活性 尽可能的移动躯干和背部肌肉的能力 6、动态灵活性 进行快速、重复的关节活动的能力 其他因素 7、躯体协调性 躯体不同部分进行同时活动时相互协调的能力 8、平衡性 受到外力威胁时,依然保持躯体平衡的能力 9、耐力 当需要延长努力时间时,保持最高持续性的能力 甄 选 甄选手段 1、测试(认知、能力、个性、兴趣等) 2、绩效模拟 (1)工作样本技术 (2)管理评价中心法(文件篓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竞争、个人演讲等) 3、面谈 2.2价值观 价值观的分类(罗克奇价值观测量)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 2.3人格 人格的决定因素 资料 人格的决定因素 启示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 荣格的理论维度和Myers-Briggs人格特质 荣格的理论维度和Myers-Briggs人格特质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 大五与生活 影响OB的主要人格要素 个体人格和价值观与工作场所的联系 霍兰德人格类型及适合的职业 人格在管理中的应用 2.4知觉和个体决策 知觉、感觉 小资料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为什么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 影响知觉的因素 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 对比效应 ——知觉的比较原则:哪个红色的圆圈更大 对人的知觉——归因理论 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联系 决策的过程 1、过程 ①诊断问题识别机会—②识别目标—③拟定备选方案—④评估备选方案—⑤作出决定—⑥方案实施—⑦监督和评估 2、特点:理性vs有限理性,满意vs最优 3、改善决策 (1)审慎分析情境 (2)控制感性因素 (3)及时调整 (4)理性与直觉(隐含最爱理论) (5)提升创造力 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 2.5态度与行为 态 度 态度—行为 研究表明人们试图寻找态度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比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比如恭维一个并不喜欢的上司。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态度—行为 A-B关系 自我知觉理论 比较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 主要工作态度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