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的社会法律制度_论文.docxVIP

浅论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的社会法律制度_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的社会法律制度_论文.docx

浅论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的社会法律制度 论文关键词:马下达艾滋病社区服务人权保护 论文摘要:乌干达曾经是艾滋病肆虐最严重的非洲国家,但乌干达政府自1986年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的防治艾滋瘸行动,建立适应乌干达国情的防控艾滋病工作体系。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始于1987年的坎旺卡社区支持活动,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形成了政府干预和指导的法律机制.医疗和物资支持制度、非歧视的社区关爱机制、宗教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等基本制度。通过加强立法,完善对社区支持模式的法律规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社区服务的技术指导和对艾滋病孤儿的援助等措施使该项制度不断完善 非洲是艾滋病重灾区,尤其是在乌干达、滓巴布韦、赞比亚、坦桑尼亚,艾滋病流行情况特别严重。为了抵御艾滋病的侵害和其流行对社会造成的严重损失,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乌干达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建立了防治艾滋病的综合体系。其中,加强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关怀和支持的社区支持体系,是一项提高病人的生存期限.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得力措施。在这一制度下,官方和非官方组织、个人、群体及各种专门机构纷纷参与社会支持活动,从精伸上、物质上给予艾滋病病人充分的人道主义支援和关爱。本文将重点分析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的社会法律制度,以期对非洲其他国家和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的建立 乌干达是非洲最早被卷入艾滋病灾难的国家之一。1982年,在乌干达南部的维多利亚湖区域发现了该国第一批艾滋病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到了80年代后期,有数以千计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因发病而死亡。1987—1988年,乌干达成年人艾滋病感染率为9%。1990年,几乎在乌干达所有的地区均有确诊的艾滋病病例。到1992年,乌干达艾滋病毒感染率达历史最高峰,超过30%上世纪80—90年代,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众多国家中,乌干达艾滋病流行程度最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这一地区大约有600万人属HIV感染者。孕妇的艾滋病病毒测试阳性比例高达30%,在诊所就诊的15—19岁少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38%。首都坎帕拉有25%的成年人受感染。从1982年这个国家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已有10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有关的疾病,目前还有100万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其中多数是青壮年.艾滋病还给这个国家造成200万孤儿,并且HIV感染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有关专家认为,在未来的5—1O年中,多数HIV感染者在历经各种慢性病折磨后将陆续死亡。而大量青年病人的死亡将导致乌干达劳动力短缺,从而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艾滋病给乌干达带来了空前而深重的灾难。 为此,乌干达政府和人民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自1986年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的防治艾滋病行动,通过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制订减缓艾滋病蔓延的计划措施,充分调动各种财政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了乌干达特色的防控艾滋病工作体系。从1993年起,乌干达的艾滋病毒感染率逐步下降。据乌干达艾滋病委员会(UgandaAIDSCommission,简称uAc)资料统计,该国艾滋病毒感染率从1992年的30%持续下降到2017年底的6.0%。 在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的经验中,可供其他国家借鉴的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努力加强国民教育;二是大力推广家庭关怀与社区支持计划,以改善病人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从而有效控制艾滋病泛滥。 乌干达的社区支持活动始于1987年,由坎旺卡一名受过“社区服务”专门训练的牧师东尼·达拉发起。随着时间推移,各街区均建立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小组。各服务小组采取轮流在成员家中聚会的方式,一起做祷告,共同研读圣经,讨论和制定帮助社区居民的计划④。通过社区服务小组成员的聚会,一方面培养小组成员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如家庭访问技能)。到1988年3月,恩桑比亚(Nsambya)医院开始派出流动医疗服务队,到坎旺卡社区治疗晚期艾滋病病人。于是卡班达成员组成新服务小组充当医疗队向导。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医疗队走后继续上门服务,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帮助与支持。每当社区中有新的病人出现,“卡班达”就会主动将病人带至医院或介绍流动医疗队上门,使病人能够获得及时治疗。 到1989年10月,坎旺卡社区已有100多名为HIV/AIDS病人服务的“卡班达”。数月之后,坎旺卡社区有9个“卡班达”小组,每组有15—30个最为活跃的成员。社区服务小组每周聚会一次,成员在一起祷告,一起读圣经,一起讨论自身及邻里的困难,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努力解决社区问题。在社区支持小组中,“卡班达”成员多数由2O一35岁青壮年组成。其成员结构为商人、店主、中学生、一般工人、手推车工人、家庭主妇、办公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