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育案例随风潜入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年级德育案例
和静县第五小学 张新红
开学已经几个月,孩子们已经渐渐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看着他们有模有样地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快乐地生活,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更是一“家”之长的班主任,深深地感到欣慰,也有着忧虑。
由于这些孩子几乎都是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家中宝贝儿,吃饱、穿暖、学习棒是家长对他们最大的期望。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到了集体这个大环境中,很多弊病便纷纷呈现出来。特别是教室环境卫生令人堪忧。早上还打扫得干干净净,几节课下来,散落各处的大小纸片、铅笔屑便会悄然而生。教室环境卫生令人堪忧。明明诺大的一张纸横在过道中间,走过路过的孩子们往往会熟视无睹。虽然经过一日三扫,时刻教育,但总觉得未能从根上解决。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我思索着,都说讲故事是个好办法。我特地将语言活动《生病的水娃娃》制作成课件,进行了整合教学。案例描述:
一、引出故事:在清清的小河里,住着快乐的水娃娃,可是他现在一点也不开心,为什么呢?
1、让孩子自由讨论为什么水娃娃不开心了?
2、教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污染源图片)
3、小结:原来是人们把生活中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脏水或者是有害物质直接倒入河里,使得水娃娃变得又脏又臭,生病了,所以它才不开心。 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形象具体,越形象,越具体,教育效果越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符合这一要求。我先用flash动画——哭泣的水娃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讨论。然后给孩子们看环境遭受污染的情况:漂满垃圾的小河、小河里漂起的鱼的尸体、黑乎乎的河水……看了这些,孩子产生了厌恶被污染的环境的心理体验,我趁机培养孩子同情、保护水娃娃的情感倾向。
二、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一遍,并提问:
1、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讲了什么?
2、生病前和生病后的水娃娃有什么不一样?
3、生病前后,水娃娃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4、为什么水娃娃会生病?
教师引导孩子联系自身生活经验, 明白污染的水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干净水对环境的意义。 分析:通过让边孩子观看生动、形象的flash,边听老师讲述故事,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美好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洁净舒适之感和恶劣的环境给人带来的灾难。而提问的环节让孩子们用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组织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治好水娃娃的病?
1、幼儿分组自由讨论。
2、教师总结:工厂按规定先对污水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出来,我们要一水多用,洗衣或洗菜水或拖地或冲厕所,以减少污水排放,不将油腻的剩菜倒入下水道,洗餐具时,尽量少用洗剂,可用热面汤,不要向河里扔垃圾,让妈妈少用化妆品、染发液等造成水污染的物品,大家都来保护水源,都来关心和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从自己做起,水娃娃的病就会慢慢的好起来,我们的环境也会变的更美好。
为更好的达成我的调整目标,我又进一步尝试着问以下问题:“我们的教室每天也会生几次小病,再这样下去,它可要生大病了。谁知道其中的原因?”
孩子们一开始一愣,很快醒悟过来,纷纷说:小朋友们把垃圾随手放在桌肚里,一动就掉到地上,还不去主动拾起;往垃圾筒里扔垃圾时,采用投篮动作,投不进去也不拾;还乱摇桌椅……“是啊,教室生病了,它可难受了。听,它正在不住地呻吟啊!老师想给它请医生来看病,谁是能治好它的病的医生?”学生们齐声答道:“我们!”听着他们响亮的回答,看着他们会心的笑脸,我笑了,为这一次成功的渗透德育的小故事,也为我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以后,班级卫生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桌椅歪了,会有人主动排整齐,地上有纸屑,也会有人主动捡起来。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品德教育的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这远远比一味地说教指责要有力有效。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潜移默化,往往就会事半功倍。这样的教育如绵绵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