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台南孔子庙国定古蹟历史沿革明永历十九年西元1665年延平郡.doc

台南孔子庙国定古蹟历史沿革明永历十九年西元1665年延平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南孔子庙国定古蹟历史沿革明永历十九年西元1665年延平郡

台南孔子廟—國定古蹟 ■ 歷史沿革 明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的世子鄭經,在今台南市中區南門路二號,興建台灣地區第一座孔廟。是全臺最早的文廟,也是清末之前最高的官辦學府,有“全臺首學”之稱,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 內政部正式指定「台南孔子廟」為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 明鄭時,孔廟初建只有大成殿,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重修後,才有宏大的規模。整個建築群,始有東廡、西廡、後殿崇聖祠、殿前門、門外左右禮門、義路、大成坊、泮宮坊、泮池和宮牆等;大成門東邊還有名宦祠、鄉賢祠,西邊有孝子祠、節孝祠,東廡外邊有明倫堂、文昌閣、朱子祠。在這些建築物群中,宮牆、文昌閣、朱子祠,毀於日治時期,台南孔廟至今已整修過多次,建築大體上還保持清代之風貌。 日治昭和年(1945年),二次大戰造受盟機轟炸,西圖書庫(今典籍庫)及樂器庫(今西廡北端)全毀,大成殿西側及崇聖祠亦遭受炸毀。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785年)五月起,分三期大規模整修,整修範圍遍及各建築物,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789年)五月完工;以成書院(日治時期之東圖書庫)與典籍庫(日治時期之西圖書庫)之建築,即為此時期整建之貌。 空間格局 三百多年來,孔廟歷經數次重大整修,歷史性風貌逐漸發展,大正六年(1917年)台南廳長日人枝德二修建孔子廟,工期為時將近一年,次年方才完工(圖1),今日孔子廟的建築範圍及格局是在這個時候確定。僅留下主、左內、左外三軸線部份建築,右軸線建築並未恢復,與康熙年間首修孔子廟相同,即台南孔子廟今貌。 1 日治大正六年(1917年)台南孔子廟大修配置圖 現今台南市孔子廟之空間格局,在東側立有泮宮坊,南有泮池。泮宮坊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立,蔣元樞理修,為仿木構造之石坊,泮池為圓形,與庭園相接之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 主體建築部份依循左學右廟之規制,為三進兩廊式之格局,方位坐北朝南,廟前東西分設有禮門與義路,整體空間配置如圖。 一、第一進為大成門,為進入孔子廟主體建築之入口,大成門的東側為名宦祠、 鄉賢祠(相片3),祠前為禮門;西側為節孝祠、孝子祠(4)。 相片3 名宦祠、鄉賢祠之南向之外觀 相片4 節孝祠、孝子祠南向之外觀 第二進主體是為大成殿(相片5),位於台基之上,階梯中央為一斜坡稱為「御路」(6),平台前後圍以腰牆,殿內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神位。大成殿兩側前為東西廡,後為禮器及樂器庫。 相片 5 第二進主體大成殿之外觀 相片6 階梯中央「御路」 第三進為崇聖祠,其旁分別是典籍庫與以成書院。 孔子廟東側為府學,以入德之門為入口,明倫堂為其主體(相片7);明倫堂的東北角為三層樓閣式的文昌閣,其為奉祀文昌帝君與魁星之處。 清代對於明倫堂空間的使用,多與春秋兩祭有關。文廟祭孔時,春、秋兩祭前一日要在明倫堂省牲;釋菜的習儀也是在明倫堂舉辦。鄉飲大賓的請介賓起式,舉行當日也以明倫堂為主要活動空間;飲酒禮、約等均在明倫堂舉行。此外,詔令頒佈時,官員們也是在明倫堂領受詔諭。但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為明倫堂場地不足,遂於府城永康里北建萬壽亭以便舉行朝賀;此外,元旦、冬至的朝賀活動,與萬壽節朝賀變遷狀況相同。 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因為萬壽亭損壞關係,加上每逢三大節,官員出城朝賀擾民甚多,遂又遷回甫修繕完畢、空間足堪因應使用的明倫堂舉行朝賀。 大正六年(1917年)明倫堂部分僅留下明倫堂與入德之門,其餘均未留存,這也是今日所見明倫堂的規模。 明倫堂室內中央有隔屏(8),上懸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察台灣御史楊開鼎所題之「明倫堂」匾;隔屏本身則有仿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書之「大學之道」篇二O五字。兩側牆壁則有仿朱熹手書忠孝節義四個大字。堂內東牆嵌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重修台灣府學明倫堂碑記」及清同治七年(1868年)之「臥碑」,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之「重脩台灣府孔子廟學碑記」(9)與「台灣府學全圖」(10)則分別嵌於北牆東側與西側。其中臥碑刻的是昔日學校之校規條文,而府學全圖則可看出當時孔子廟之規制。 相片7 明倫堂與軒之外觀 相片8 明倫堂室內中央隔屏 相片9 重脩台灣府孔子廟學碑記 相片10 台灣府學全圖 1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