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

西 亚 中 国 波斯第一帝国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550-前330年) 春秋战国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6-前221年) 波斯第二帝国 安息王朝 (前247—226年) 秦汉帝国 秦(前221-前206年) 西汉(前206-25年) 东汉(25-220年) 萨珊王朝(226-642年) 两晋、南北朝、隋、唐前期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创立及四大哈里发时期(610-661年) 倭马亚王朝(661-750年)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 隋唐帝国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 西亚诸帝国与汉唐帝国年代对比 两汉与安息的往来 安息建于公元前247年,西方文献多称其为帕提亚。自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沟通两国后,两汉与安息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安息实际上是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媒介。 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曾遣使来汉并赠狮子、独角兽;永元十三年(101),安息王赠送狮子及称为安息雀的鸵鸟。 和帝永元九年(97),甘英出使大秦时,实已至安息西界波斯湾。著名佛教僧侣安世高据传为安息王子,曾于148年来中国后译出佛经39部,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北朝、隋唐与波斯的往来 226年,安息王朝被推翻,萨珊王朝建立,自此始,当地人自称“波斯”,波斯本是古希腊人对伊朗及伊朗人的总称。 萨珊波斯一度十分强大,向东曾打到印度,消灭了大月氏人在印度建立的贵霜帝国,向西与东罗马帝国战争不断。 萨珊波斯存在的四百多年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隋朝及唐前期,作为西亚最强大的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始终与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萨珊文化对中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 ——《魏书》 唐朝与大食的往来 唐代,阿拉伯半岛地区被称为大食,是Tajik的音译。阿拉伯半岛在7世纪30年代统一于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并开始向外大肆扩张,相继征服西亚、北非,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与唐朝并称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唐代与大食的关系在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前后有一个明显变化。 (三)中国与印度 “India”一词在古代西方所指的地理范围比较复杂,经常是东方的代称,不过在古代中国,印度是指今天的印度次大陆,实际称呼为身毒(Yuán Dǔ)、天竺、贤豆等。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佛教诞生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汉唐中国与南亚的往来主要就是与印度的往来。 古代印度的历史分期 (1)哈拉巴文化时期(2500-1750BC)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王政时代(1500-900BC)。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3)后期吠陀时代(900-600BC)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出现。 (4)列国时代(BC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BC4-AD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是印度古代史上的帝国时代。 古代印度的特点 1、小国分立; 2、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公社为主; 3、宗教意识浓厚,神权祭司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4、种姓制度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史记·大宛列传》 两汉与印度的往来 文献记载两汉时期中印之间已经出现了三条道路:西域道、滇缅道和南海道。 西域道的正式开通当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由中亚向南通往印度。 滇缅道——即由四川通过云南前往印度的道路,必然在张骞之前已出现,并且是一条民间交往通道。 南海道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述从广东沿海经中南半岛、东南亚前往黄支、已程不国等地的海路,黄支国正位于今印度南部东海岸。 西汉时期的中文史籍多称印度为“身毒” 东汉时期的中文史籍则多称印度为“天竺” 《后汉书·西域传》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宗教习俗、政治变迁等都有详细准确的描述。 “印度”这个译名,是唐时玄奘确定的。“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玄奘《大唐西域记》 魏晋南北朝与印度的往来 因佛教大规模东传,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达于鼎盛,中国各王朝与印度诸国间的官方往来全面展开。 4世纪,印度恒河中游摩揭陀国的一个小国君笈多一世逐渐强大,并建立笈多王朝,成为印度大国。笈多王朝自超日王起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东晋僧人法显逗留印度时,正值笈多王朝的全盛时期,他在游记中描绘摩竭提国(即摩揭陀国)的状况。 唐朝与印度的往来 7世纪,开始了印度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王朝——曷利沙王朝时代。鼎盛时期在戒日王时期。 戒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