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测验如何应用于人与组织匹配
心理测验如何应用于人与组织匹配
回到栏目一贯的话题——人事测量和选拔上。通俗地阐述一种思考方式,即,如何依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和搭配心理测验。选择和搭配心理测验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请大家活动活动大脑,想想看。在我们的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心理测验在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心理测验工具是否帮助组织解决了问题;抑或说,制造了麻烦?可能在某些人的眼中,心理测验是一个了解他人内在真实世界的窗口;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心理测验只不过是打发时光的“心灵鸡汤”。
从心理测验所扮演的角色出发,第一个需要被阐述清楚的重要概念是“匹配”(fit),即某两个品质(特征)之间是否合适。匹配广泛地出现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中,大到个人与环境的匹配,小到个性品质与工作特征的匹配。匹配是心理测验所能够帮助施测者澄清的一个重要话题。也就是,心理测验给施测者提供信息,通过心理测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施测者了解了测试者。这些深入的了解,帮助施测者明确测试者与环境要求之间的匹配度。上一篇关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的文章已经埋下了一个伏笔。霍兰德测验与其他测验相比,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匹配性,即,个体兴趣、技能是如何与职业环境相匹配的。广义来讲,所有的人格类型测验都会对某个个性品质的个体能够从事的工作给出一定的建议,而这种针对职业发展所给出的建议正是匹配性的一种体现。即,想要人尽其事,就需要因才适用。
但是,上面这段文字又产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叫做合适?或者匹配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个情景,情人节当天,寒风凛凛,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那啥,我觉得我们挺合适的,……”故事在此定格,请问,如何定义上述情景中的“合适”?
情感方面的最大问题就是感觉不可名状。套用一句很流行的网络用语,“××就像内裤,看不见但是很重要”。心理学中的种种重要概念,尤其与人事测量有关的一些构念,诸如,智力、能力、个性、动机等等,都可以替代上文中的××。最有意思的是,心理学一定会给这些玄而又玄的概念下一个定义(最赖皮的就是给智力的定义)。而心理测量不仅能够给这些概念下这个定义(内容效度);还能够区分它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区分效度),以及这个概念能干什么(预测效度)。
具体到“匹配”而言。心理测量对于匹配性的定义随着匹配的性质不同,分为两种:互依型匹配和互补型匹配。我还是套用谈恋爱的情境。所谓的互依型匹配,就是“情投意合”——你喜爱的,也是我所爱的;你欣赏的,也是我看重的。“你喜欢这部电视剧,我也喜欢,我们一起看。”与之相对应,互补性的匹配,就是“郎才女貌”——你缺什么,我补什么;你瞌睡了,我送枕头。“你喜欢这部电视剧,你随便看,我不抢台因为我不看电视。”以此类推,不匹配也就有两种,要么“你怎么总是戴和我不一样的帽子”;要么“你怎么总是不戴我想要的帽子”。
回到组织环境中来,每个人与所在企业的匹配会涵盖上述两种类型的匹配。首先,在价值观、目标等方面,个人和组织之间需要达成互依型匹配。即,个人的价值观或目标要和组织的价值观或目标相一致。组织看重的内容最好也是员工所看重的。在价值观和目标方面只可能是互依型匹配,而不可能是互补型匹配。如果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强调稳步推进,而员工渴望快速地成长,那必然会导致员工在这个企业中感觉憋屈而出现不匹配。心理测验就可以分别评估个体的价值观,将其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对应,计算两者之间的匹配性程度。在很多文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这个维度就被称为“个人—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的匹配性就是这样一种匹配。
其次,员工与组织的关系中也体现着互补型的匹配,比如,在岗位资格要求与员工所具备的能力品质方面也需要达到某种形式的匹配;与之对应,组织能够给员工提供的待遇报偿也需要和员工内心中对于待遇和报偿的渴望达成一致。这两种匹配就是互补型匹配,也就是缺什么补什么的匹配。但是这两种之间又稍有区别。前一种匹配的评估其实也是心理测量中最常见的实施目的,即,员工能力是否符合岗位的资质要求,这种匹配的名字叫做“要求—能力匹配”(demand-ability fit)。后一种匹配在心理测量中比较少出现,但是会常见于员工态度调查过程,也就是员工的要求是什么,是否和组织所提供的待遇要求相一致。这种匹配叫做“需求—供给匹配”(need-supply fit),为什么要区分这两种互补型的匹配,后文中会有所交代。
讲到这里,一个“个体—组织匹配”的三维度模型就被构建出来了。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维度属于互依型匹配,有两个维度属于互补型匹配。我发现很多研究者都喜欢构建三维度结构的理论模型,其实我也很喜欢三维度概念,“事不过三”嘛。感觉有时候理论概念的维度超过三个就说不清楚了(比如,MBTI),而两个又太简单(比如,D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