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践与探讨2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践与探讨
基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动态监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以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杜绝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加强安全管理,倡导安全文化,落实
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以区、街道、社区为单元的三级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覆盖全区、
责任到人、职能到位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综合监管的工作格局,使安全工作更
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主要内容
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全区视为网格化管理一级网格,以街道
办事处为单元建立二级网格,以社区为单元建立三级网格,鼓励各街道办事处、专项监管部门以企事业单位、
居民楼院(小区)和商业楼宇为单元,建立基层网格,作为网格化管理终端节点,形成“横到边、纵到底”
的安全管理网络,把网格化管理科学涵盖到每个点。
三、什么是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中的 网格化指的是将所有管理区域作为一整个网格按照精细化管理需要进行的地理
空间划分,即将全市或全区划分为若干个万米单元网格,统一编码后在电子地图上予以标注,并绑定单元内
的管理对象和网格监督员,以实现辖区管理的全时段、无缝隙精细化管理。
四、网格技术应用综述
随着现代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呈现出无处不在、流动性强、信息与环境不断融合、信息呈现
迅速和动态变化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技术和管理信息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信息资
源利用率低下、数据交换和共享困难、缺乏专业信息化人才等。现代信息技术需要网格技术支持,需要信息
系统能利用网格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取得应用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能支持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知识共
享,能支持远程的人机之间、不同程序和应用之间的交互,最终形成一个支持各种应用的普适环境。
五、网格化管理应用于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实践探索
网格化管理在国内最早出现于网格巡逻领域,伴随信息与通行技术的发展,网格化管理的应用实践已
逐步拓展到城市管理、卫生服务、工商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等领域。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立足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不断推进全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安监局现正积极
探索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全局人员的创新思维,协调地方相关技术公司克服技术难题,绘
制全区电子管理地图工作已近尾声,同时积极督导各相关单位电子地图制作、监管区域划分地图上墙工作,
将基层和企业的信息定量、定情、定位到单元格中。同时,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内增设网格化
监管信息系统和辅助办公系统。实现对全区各相关单位、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最终达到
安全监管的精细化和数据化,通过网格及时协调、督办和跟踪隐患的治理。
1 )、 面临的主要问题
a) 信息采集与传递不及时,管理被动后置;
b) 政府管理缺位,事杂人少,政府责任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交叉管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c) 安全生产监管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对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仍然以专项形式为
主;
d)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观念意识淡薄,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监管积极性不高;
e)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
2) 、 新监管模式网格化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 5 个方面
a) 实现管理空间精细化和管理对象(企业、救援资源等)精确定位;
b) 通过网格化城市安全生产监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及基
于网格化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
c) 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重大危险源数字化动态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d) 梳理安全生产监督局与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监督和管理职能及责任体系,再造及优化相关
工作流程;
e) 建立适合安全生产监管新模式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3) 、 安监网格化基本内容
a)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b) 城市应急资源部件管理法;
c) 场所安全隐患信息实时监测采集、预警、模拟分析与事故处置;
d) 两个轴心的监管体制;
e) 监管流程重构与优化;
f) 创新评价监督与考核体系
4) 、 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