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章 疫苗制备工艺 20.1 概述 1 概念 疫苗是指一切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病原的特异性抗原或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预防或消灭该病原能力的生物制品。 防病物质。 现有约20余种疾病的疫苗,其中半数是病毒疫苗。 20.1 概述 英国医生琴纳认为牛痘可以预防天花,1976年通过实验证实了他的想法。 免疫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开始研究。研究了减毒炭疽疫苗免疫实验,1985年制备了狂犬减毒活疫苗。 20.1 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确立了很多能防病的疫苗,包括死疫苗,活疫苗以及类毒素疫苗。 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备无细胞疫苗。如百白破疫苗。 1974年多糖疫苗。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疫苗。乙肝疫苗。 20.1 概述 病毒、细菌疫苗,到寄生虫、肿瘤、避孕疫苗。 预防性疫苗到治疗性疫苗。 20.1 概述 菌毒株进行优化和筛选,建立完善的毒种库 培养菌体或细胞,合成抗原物质 收集,纯化制备抗原(破碎离心过滤等) 成型(加佐剂或生理缓冲体系) 生化试验,安全性试验等 20.1 概述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疫苗制备是由分离、筛选、培育、改造及保管具有高度免疫性 的微生物种子开始。 传统疫苗由抗原性较全。免疫力较高的细菌或病毒培养后杀死制成死疫苗,或经人工减毒以后制成活疫苗。 现在的基因疫苗或DNA疫苗等是经对原始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性、免疫化学、抗原的研究开发出来的。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致病性细菌常存在于人的呼吸道、口腔胃肠道、黏膜或皮肤以及血液等组织器官。但经常不存在与一个部位。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20.2 疫苗菌毒株的建立 20.3 细菌性疫苗制备工艺 白喉疫苗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白喉杆菌的致病力及毒素产生的遗传学 四、白喉毒素 五、白喉类毒素 六、生产工艺 七、类毒素的质量检定 一 概述 白喉流行三个特点 传染原:白喉杆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类的 细菌没有中间宿主,病人及带 菌者是一的传染原。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被污的器具和食物传 播。 易感人群:人对白喉普遍易感,新生儿1 岁时白喉易感性达高峰。 二 病原学 白喉棒状杆菌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有 着色 较深的异染颗粒,革兰氏染色阳性,白喉杆菌无动力,无荚膜,不行成芽孢。 白喉杆菌是需氧菌,最适温度为34~35℃。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糊精,产酸不产气,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不消化蛋白。 白喉杆菌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敏感,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极敏感;对消毒剂抵抗力弱,1%石碳酸1min或3%苯酚10min可将该菌杀死。不耐热,58 ℃ 10min或100 ℃ 1min即可被杀死。 三 白喉杆菌的致病力及毒素产生遗传学 自然界中动物不感染白喉,只能在敏感动物中造成人工感染。猴、马、家兔和豚鼠对白喉敏感,小白鼠对白喉不敏感,实验室常用的动物是家兔和豚鼠。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引起的,白喉杆菌的产毒基因是由β嗜菌体携带, β嗜菌体感染无毒白喉杆菌后,嗜菌体DNA与细菌DNA整合, 形成溶原性白喉杆菌而获得产毒能力(PW8株目前用于白喉类毒素生产)。 四、白喉毒素 白喉毒素对人和动物都引起致死性毒性,如心脏、肾上腺、肝、肾、胰及神经组织等均受到损害。 白喉毒素是单一多肽,由56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62kDa,等电点pH4.1,在pH6时加热55℃很快失活。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其纯化。 五、白喉类毒素 影响脱毒因素 温度越高脱毒越快,超过40℃影响抗原性,一般37~38 ℃。 在酸性时脱毒较慢,但游离甲醛含量高,可导致脱毒过甚;在碱性时脱毒快,但 抗原性损失较大,一般采用弱碱性。 甲醛浓度大则脱毒快,但抗原损失大。 类毒素的毒性逆转 温度升高加快毒性逆转,游离甲醛的浓度越低越易发生毒性逆转,毒素纯度高易发生毒性逆转。 提高脱毒pH, 提高甲醛浓度, 提高脱毒温度和延长脱毒时间均可减轻毒性逆转;精制类毒素中非蛋白氮含量高者逆转程度小,于精制毒素中加入赖氨酸、精氨酸等可明显防止或减轻毒性逆转。 六、白喉疫苗工艺流程示意图 菌种( PW8株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