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二五”时期创新导向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
“十二五”时期创新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
一、“十一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十一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稳步实施,各地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中西部投资速度加快,四大板块经济增长速度趋同,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
一是国家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区域规划的实施,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区域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成为我国人口、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区和区域发展的核心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广西北部湾、江苏沿海、辽宁沿海、海峡西岸等城市群和经济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对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区域创新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以广东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增长极已经形成。创新增长极的资源集聚和创新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地区通过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三是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增长速度反超东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缓解。“十一五”初期,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快于中西部地区。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2007年,西部经济增速超过东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部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加之国内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增长速度全面反超东部地区,传统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四是创新导向的跨行政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加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三个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则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具有科技创新的优势。五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十一五”以来,中央更加重视缩小区???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扶贫开发资金进一步向老、少、边、穷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倾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趋势将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创造基本环境和机制保障。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区域之间动态发展能力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政策上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和社会公平的呼声使非均衡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业之间自然的梯度转移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区域差距增大的趋势。区域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省际之间,也存在于许多省份内部。二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创新导向的引导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地方招商的规模政绩观造成有些项目与当地产业环境不和谐。当前国内国际环境下,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必须要站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高度。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做到“边转移边升级”,在转移过程中集聚产业要素和创新资源,注重塑造和培育产业创新环境,避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差距再次拉大。三是受到GDP政绩观的影响,地方政府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跨区域合作来看,在规模导向的GDP政绩观影响下,地方政府天然具有“地方利益保护”的冲动,在创新项目还未产生实际收益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主动将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出去。此外,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很难在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导致相邻区域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区域空间规划不协调;也造成一些公共服务资源很难实现跨区域共享,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四是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整合与共享缺乏有效的组织者。区域创新网络包括三个层次:主体结构网络、创新活动网络和要素流动网络。主体结构网络由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创新网络中行为主体的相互关联构成,“知识―技术―新产品”创新链通过依托于主体结构网络的创新主体的互动,促使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体系内整合和共享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通常需要一个内生于系统的“组织者”。政府作为政策供给者和环境塑造者,可以作为“启动者”,但由于政府不了解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过多干预又会扭曲市场机制,因此,也难以成为有效的“组织者”。五是区域科技资源与技术创新能力不匹配。我国大量富集的科技资源没有转化为市场化的创新成果,许多创新要素成为“惰性资源”沉淀下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比较突出的是西部三线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2008年,西部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79.3万人,从事研究和开发(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5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