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确立与青少年犯罪预防.docVIP

“自我同一性”确立与青少年犯罪预防.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我同一性”确立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摘要] 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所倡导的“人格渐成理论”中,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防止同一性扩散即“同一性危机”,既是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课题,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扩散;否定的同一性;消极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 A      一、“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所倡导的“人格渐成理论”中的一个术语。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防止同一性扩散即“同一性危机”[1]。这一概念后被引入犯罪学领域,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当中,被用来解释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障碍所导致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根据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理论,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以下原因。   犯罪原因之一:一些青少年为了解决自我同一性扩散而通过犯罪性反社会行为得到颠倒性满足。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或意识。即在寻求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2]。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12―19岁左右。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然而,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考。但由于青少年常常没来得及认识自我,没进一步把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一种新的整合,就要面临社会及生活的多重选择。于是在自己的内部欲求和外部的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与别人没有建立起感到满意的关系时,就无法选择适合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结果就成了这样的人:自己不了解自己,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而苦恼;对自我的评价较低、对学习和工作缺乏热情、丧失自尊和信心、不懂得价值的存在;缺乏主动性、不负责任、不关心社会和他人、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同一性扩散[1](P202)。一些处于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作为解除这种混乱的尝试之一,是向外部爆发出那时的不满和不安[3]。正如埃里克森所言: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1](P115)。所以,他宁愿做一个坏人或者干脆死人般活者,也不愿做一个不伦不类的人[1](P162)。这些青少年会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如敌意、不满、打架斗殴、滋意生事等。因为“他们在决定做某事之前一定先走极端。特别在意识形态混乱和同一性扩散的边缘上,这些极端不仅包括叛逆的,而且还包括了不正常的、犯罪的和自我毁灭的倾向。”[1](P225)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他们就会对自己本身或者对自己的存在和行为感到不可信,也感觉到自己周围的其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的不可靠性,个人支撑自己生活的精神支柱就会受到动摇,行为上也会产生漂浮不定的现象。这时,“被迫走到极端的年轻人最后会在退缩或犯罪中比在社会所给予他们的任何事物中找到更大的同一感”[1](P245) 于是,他们就使自己目前的状态和行为得到了合理化的解释,也使自己由于自我同一性混乱而带来的危机感和恐惧得到缓解,同时也满足了强烈的补偿和代偿需求。也许这就是解释青少年之所以容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样的情境下,这些青少年也许只有通过与违法犯罪行为的作用而同化,才能消除由于自我混乱而带来的苦恼,才可能因犯罪性反社会行为而得到颠倒性满足。   日本犯罪心理学家森武夫认为,作为解除这种自我混乱的另外一个选择是:“否定的同一性”[1](P244)。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常见这样一些典型的例子:一些青少年由于极度自卑,常常用自己的行为去迎合别人,天真地认为某一类人是自己的追求或理想的化身,刻意去模仿这些人的行为方式,并与之发生自居作用,以获得替代性的满足。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尝试,常常通过与反社会反常规作用中的对象发生自居作用,从而挽救处于同一性扩散的自我。这总比没有自居作用的空虚和不可挽救的好。遗憾的是,由于他们对于周围世界可以干什么和不可以干什么的社会现实缺乏评价的能力,又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