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精神境界提升启示.docVIP

《庄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精神境界提升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精神境界提升启示

《庄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精神境界提升的启示    [摘要]《庄子》中的理想人格分“神人”、“圣人”、“至人”三个层次。“神人”超越了具体知识的局限而拥有观照万物的大智慧;“圣人”不拘囿于名利而成就事业;“至人”超越自我,最终得以成就道德自由之大我。在以儒家道德观为主导的道德教育下,《庄子》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人格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庄子 道德 精神境界 自由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日显苍白、贫乏,大学也未能幸免于难。儒家道德观立足于社会,自我的实现归结于社会角色扮演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往往以压抑消磨本然的“我”为代价。庄子理想的道德人格恰恰相反,试图摆脱外部环境的束缚,寻求逍遥自由的道德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神人”、“圣人”、“至人”。“神人无功”与儒家圣人欲建功立业相对,“圣人无名”与儒家圣人之舍利求名相对,“至人无己”则统摄“圣人”、“神人”,同于“真人”,乃得道之人,即道家的道德完人。   一、庄子道德理想人格特征   1.“神人”之“明”与对知识的超越   庄子所谓“神人”并非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神仙”,而是注重精神修养,“神人”最显著的特征为“智照灵通,无心顺物”,“寄生万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所谓“无心”,是指去“机心”与“成心”;“顺物”则是顺应事物自身发展规律。“无心顺物”并非一种混冥愚昧的状态,相反,其前提是“智照灵通”,通于万物的大智慧。“神人”之“智”观照万物,又称“明”,“明”源于“道”,“由事感而后降出”,“明”的起点是经验性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经由理性分析得出具体知识,但非止于此。“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之人只能是“不该不遍”的“一曲之士”(《庄子#8226;天下》),偏于一术而不能通于“道”。由此可见,庄子之“明”乃是源于具体知识而超越知识的大智慧,只有不局囿于对环境有限的、零散的认识,而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世界,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合理利用环境,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圣人”之“名”与对名利的超越   儒家圣人追???的是“名”与“实”相符,因而“毁道德以为仁义”(《庄子#8226;马蹄》),彰显仁义道德规范。“圣人”不以名利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也不以此为道德最终目标,仅依“道”行事,“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庄子#8226;则阳》),不因成功而得意忘形,不因失败而一蹶不振,“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庄子#8226;秋水》),才是真正的勇者。也只有拥有如此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使主观精神与“道”相通,得到升华。   3.“至人”之“己”与对自我的超越   德育,就其表层形式来看,是育德,“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但其本质“在于解放并提升个体的道德发展潜能,培养‘道德自由’的人格,达到‘道德自由’的境界”。庄子注重个体精神超越,因而心是最大滞碍,此心若无物、无“我”,则无所滞碍。无“我”即无执着于是非善恶之别的“我”,“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庄子#8226;应帝王》),不以一己“成心”,也不以世俗的仁义道德规范作为道德评判标准,而以宇宙最高之“道”为评判标准,合于自然则无所滞碍。如此,个体精神与“道”合一,突破世俗小“我”建功立业之道德目标的束缚,此谓“至美至乐”(《庄子#8226;田子方》),也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意义所在。   二、庄子理想道德人格修养方法   庄子理想道德人格的修养方法,其核心在于“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庄子“养心”之关键在于“忘”。   1.忘伦与忘物   庄子承认万事万物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但主张各安其性,反对过分分辨。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不断、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时代,妻子跟着自己受尽生活的艰辛,死后“偃然寝于巨室”(《庄子#8226;至乐》),又何尝不是得到了安息。由此可见,庄子对妻子的爱流于自然,不拘于世俗表现形式,这样的爱反而更显博大、深沉。   2.忘身与忘心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气聚而为生,“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庄子#8226;德充符》),既然形貌是天生的,不管美与丑、健全或残疾,都不应以好恶伤害身体。庄子所忘之“心”乃“机心”、“成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8226;天地》)有“机心”者必丧其淳朴本性,与“道”相背,道德境界自然难以提升。所谓“成心”,即“域情滞着,执一家之偏见者”,执着于自己的是非标准,是己之所是,非己之所非,必然难以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