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体现.docVIP

两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体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体现   在当代市场经济国家中,目前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强调公司所有者通过市场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的外部控制型治理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强调公司所有者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权利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来约束公司经营者的内部控制型治理模式。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对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外部控制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体现      外部控制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指在公司的制度框架中,主要依赖于外部市场体系对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监控。这种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新古典的股东主权模式,公司的目标在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一目的的制度框架是由保证股东主权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竞争性外部市场的结合来提供的。英美公司的治理是典型的外部控制型治理模式。历史上,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两国在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比较相似,下面主要以美国公司治理实践来分析外部控制型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体现。   1、股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任何股东都可以向股东大会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中涉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内容包括:董事会中大部分董事应是非执行董事;撤销反垄断措施,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董事长与CEO分离等。美国劳工部颁布的管辖私人退休基金的法律规定,这些退休基金有义务对其投资的公司的提案进行投票,这进一步强化了股东大会决策过程中股东参与的重要性。   2、机构投资者。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已开始较多地参与到其持股的公司的治理事项中。例如,他们提出多方面的提案,与管理层、外部董事讨论他们关注的事项。机构投资者通常不会为控制董事而开展提案抗争或敌意性地提出出售公司股票的威胁,但他们在对企业业绩不满时,常常会支持他人进行的这类行动。   3、职工。美国的法律赋予工会维护公司职工权益的合法地位。美国协调劳资、劳管关系的法律依据主要有《美国劳工法》和《劳管关系法》,在上述法律框架的约束下,由工会代表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即美国公司职工通过工会参与公司治理。另外,在美国,职工还通过职工持股计划(ESOPS)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这一方式一方面强化了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率和产业民主化程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对抑制恶意收购产生了重大影响。   4、银行。美国公司一直重视证券市场的作用,而忽视银行的作用。但从80年代以来,美国认识到银行的双重身份在公司治理中能发挥证券市场所不能很好承担的“相机治理”的监督作用,开始重视银行的作用,并逐渐放松对银行的限制。在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1999年金融服务法案》中,允许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使银行的能量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在公司治理中完善了银行持股的监管机制。      二、内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体现      内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来源于“日耳曼”式资本主义,以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一般都经历过一个相对人为的资本主义急速发展时期,受政府、工会、管理机构或银行的影响较深,资本流通性较弱,证券市场相对不活跃。德、日公司的治理是典型的内部控制型治理模式。以日本公司治理实践为例,分析这一治理模式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体现。   1、股东。日本的商法规定,股东是公司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或当事人。但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股东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与美国不同。在日本,交叉持股和稳定的持股,以及人们不把持股仅仅当成赚取利润的投资方式的观念,意味着股东不会为追求投资红利而给企业管理者施加压力。股东只是进行被动的控制,只是在公司出现极端情况时,股东才会进行干预。因此,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通常是仪式式的,比较简单。但在1993年,日本修改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简化了股东代表诉讼的程序。这样既维护了股东特别是个人股东的切身权益,也提高了股东诉讼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2、银行。在日本,银行及法人股东通过积极获取经营信息对公司主管实行严密的监督。银行很注重建立与顾客的长期稳固的关系。因此,工业集团内部的银企之间的象征性持股、贷款及商业关系使银行把与公司的这种关系看成是一种长期投入。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得到加强,日本大公司内部融资能力也得到加强,这使得日本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减少,但银企之间的家族式关系依然很强。   3、职工。尽管日本的法律规定,股东是最主要的当事人,但实际上,职工被当成最重要的当事人对待。公司的职工通常都拥有公司的股份,他们通过公司股票持有方案购买本公司的股票。终身雇佣制和按年功序列制提升的制度可以使一个人从一般职工提升为公司的董事。日本公司采用的“谋求一致同意”的决策方法使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