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新视野.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新视野

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新视野   内容提要:作为各方高度关注的领域,中国农村反贫困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仍旧困扰并阻碍着农村发展的步伐,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内外学者通过广泛研究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与总结,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全面审视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现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探寻反贫困研究的发展轨迹与趋势,希望通过对文献的评述与展望,找到中国农村反贫困更佳的研究方向与方法,为下一步的反贫困研究做好铺垫,促进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贫困;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27-06      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收人差距不断扩大贫困问题凸现出来。中外学者都对中国贫困问题给予高???重视,研究文献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可发现,用中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两个关键词可以找到五万多条记录,可谓浩如烟海。文献普遍认为中国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注意到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是贫困研究的重心所在。国内外研究都对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目前研究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研究盲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不同视角      研究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文献很多,涉及的领域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切人视角也各有不同,通过研究视角的归类我们可以把目前众多的研究分为几大类型。      (一)区域的视角   Jalan and Ravallion(1997)采用中国农村家庭的统计数据,明确提出了“空间贫困陷阱”的概念,即相对贫困的地区,其相应的基础公共设施也较少,由于该原因这些地区的家庭在其投入上的生产率也相对较低。王萍萍(1999)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按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地区,分析每类地区各自的贫困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征要采用不同的反贫困策略。Unger(2002)认为失衡的区域发展影响贫困状况。      (二)制度的视角   朱玲(1996)、汪三贵(1997)、康晓光(1997)、易宪容等(1999)、李小云(1999)匡远配(2005)、胡敏华(2005)、林卡和范晓光(2006)等研究认为中国农村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创新不足造成的,因为制度刚性和路径依赖所以反贫困必须对涉及贫困的各项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对农民赋权才能解决贫困问题。刘明宇(2007)认为“三农”问题实质是产业分工问题,现行的制度“域”对农业分工演进有抑制作用,只有通过制度变迁,推动分工演进,农民的贫困问题才能根本治理。      (三)性别的视角   随着反贫困工作发展,不少研究者意识到性别不平等对家庭、对贫困的影响。妇女贫困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农村贫困研究不在只满足以家庭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始从性别的角度人手。徐鲜梅(1999)、李小云等(1998、2000、2004、2007)、林志斌(2000)、齐顾波(2003)、高新才等(2004、2007)、王越(2006)、李芝兰(2007)、韩建民(2007)等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关注并把妇女贫困问题单列出来,从性别角度来审视贫困问题,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希望改善妇女贫困状况来推动农村的反贫困。      (四)财政的视角   从财政体制、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进而对地方扶贫的影响人手分析。匡远配(2006)研究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影响,提出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来保证农村公共品提供,减少贫困。李文、汪三贵(2004)认为中国农村反贫困最大特点之一就中央政府主导的,通过回归实证分析财政资金分配的决定因素。Yao and Fan(2006)分析了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和财政不平等的演进,认为如果财政均等化政策不能满足地方实现责任的需要,就不能完成帮助穷人的目标。财政均等化政策更多对内陆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但对该地区的收入均等化不显著,鉴于内陆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大于沿海地区的现状,对财政均等化政策减少贫困的作用提出质疑。      (五)人口学的角度   Wang and Cai(2003、2005)、蔡防和都阳(2001、2002)等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劳动力迁移同贫困的关系,认为绝对收入差距与相对贫困构成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动因,主张通过户口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保证劳动力的迁移。通过劳动力的迁移能促进经济转型减少贫困。      (六)社会学的角度   原华荣(1990)、罗本考(1991)、章国卿(1998)、钱宁(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