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媒体代际划分.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财经媒体代际划分

中国财经媒体的代际划分   如果以十年为一个观察周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十年,中国媒体已经整整走过三个时期。      中国财经媒体的时代变迁      以此划分,三十年共冒出了三代财经记者,第一代财经记者是浮现于80年代,那一批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了新时代媒体的呐喊者;第二代财经记者活跃于90年代,他们出场时间大约于90年代中期,可以说正是他们,使得财经传媒渐次成为主流:如果以此类推,第三代则是登场于21世纪的最初10年。   三代财经媒体甚至在写作风格上亦有着鲜明的代际区分,第一代记者喜欢追求大时代的气氛,动辄是宏大叙事,如“中国经济走势录”,“大潮涌珠江”,“香香臭臭话广东”,“进进退退话江苏”,是这一代人热衷的题材,精英意识是这代人的使命,经常是“想总理之所想,急总理之所急”。思辨性、使命感成了他们的典型特征。当然,时代的毛病也表现明显,往往写作者缺乏必要的节制,在写作的过程中失去了客观叙述,带有一种急于介入事件中去充当评判人,充当呐喊者的心态。记者悲天悯人的精英意识、主观意识也是浸透纸背。第二代记者则更符合90年代的某些时代特征,着重于微观纪实。这批人已经开始注意新闻的故事化写作手法,开始讲究写作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伴随着90年代中国第一代企业阶层的崛起,这一代财经记者非常热烙地参乎其间,成为众多企业家的朋友,于是许多商业模式专业名词,也开始浸淫入财媒领域:利润、行销、定位、资金回流、市场守衡……成为那个时代财经记者的必修课,作为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象,所有财媒人都坚信:奋斗创造价值。大学生、外来打工者、小资分子、小老板、含冤的、受骗的、有钱的、文化掮客、西部青年、城市贫民,以及心怀梦想的新移民都纷纷流入了媒体,一代村野青年、实现梦想的理想似乎都想借助这个平台得以实现。确实,从后面的发展轨迹看。这一代记者后来许多就是借助这个平台,不断积累起人脉,使自己慢慢转型为企业经理人,经纪入,甚至企业家本身。   而第三代财经记者,与自己的前辈相比,基本就是一个颠覆。这代财经记者,已经鲜有作为整体的代际特征,也鲜有当年那种振臂一呼,影响业界内外的“名记”。“蚁族化”反倒渐成这一代的某种特色。或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合了当前这个“碎片化时代”的特征。总之,这代人的写作基本状态便是呈现“碎片化”形态。不过,比较值得令人称道的是,第三代人写作特点,已经开始学会记录者本身必要的节制,客观叙述、第三人称、不事感情,不把屁股坐在某―方,只做“搅局人”渐渐成为其奉行的准则。当然,这与这一代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有关,也与这一代深受西风美雨的浸染有关。这一代一开口便是洋化语词,讲究怎样开头,讲究写作中的起承转合,欧美风格卓然显现。大把拿来主义已经成为特征,基本动作是全盘翻译。      跟中国企业界短暂的蜜月期      在对中国财媒史的代际划分中,第二代财媒人最具有转型期的分析样本意义。因为恰恰是在那个时期,财经媒体人与中国社会的新阶层企业家阶层共同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蜜月时期。   以今日的眼光,上世纪90年代不仅是中国企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亦是中国财经煤体的黄金岁月。一批新式的财经媒体操作方式出现了,财经媒体在那个时代似乎就是为企业而生,“要发展,傍大款”成为那代财经媒体的座右铭。那个时候,财经媒体尤其注重与企业互动,可能也与那个年代浓厚的支持振兴民族产业的半意识形态相关,那传财经媒体是比较热衷于成为企业宣传的传声筒的。反过来,企业也借助媒体大搞品牌建设。那个时代的操作思路是媒体与企业共同策划打通市场,“要发展,傍大款”既是财媒人半真半假的调侃之语,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流行。举个最为典型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一批以联想为首的IT产业壮大,诞生了一大批专事报道IT领域的专业媒体:计算机世界、信息产业报、IT产业周报、互联网周刊……林林总总,有几十种上百种之多,其繁荣程度,令人惊异。而促成财媒繁荣。财媒与企业界的蜜月般合作,亦可以用当年一位企业家的著名比喻来形容:“今天开进一辆桑塔纳,明天开出一辆奔驰;今年开进一辆奔驰,明年开出一架波音七四七。”   应该说,这是财经媒体与中国企业的蜜月期。但是,这个蜜月期是短暂的,这个蜜月期的结束,与2000年前后第三代财经媒体的兴起相关,新世纪后,财经媒体出现第三次转型,这时候,财媒开始出现揭黑的趋势。在这方面,《财经》杂志为这种趋势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解。作为一家正巧诞生于上世纪之末的财经期刊,它从一开始便显露出特立独行的特质,在那个“媒体普遍患上软骨症的时代”,它坚持锋芒毕露、坚硬的性格,从创刊的1998年,它便以详尽批露广信事件、红光事件、苏三山事件,为中国财媒圈“引爆1998”。当在2000年由它率先揭出引起中国资本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