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治疗方法:? 1. 神经吻合术:因外伤或手术误伤,神经切断后即行神经断端吻合术。 2. 神经游离移植术:可选用股内侧皮神经、腓肠神经、耳大神经和颈丛的皮支神经 3. 筋膜悬吊法 * 4.带蒂肌肉瓣移植悬吊法(1)嚼肌肌瓣法(2)颞肌肌瓣法????5.颞肌腱和筋膜条混用法 * 第五节 ?面肌痉挛 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 病因: 1 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受到干扰所致。 2 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 3 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 * 临床表现: 1 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 2 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 3 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 4 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 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 0级:无痉挛; 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 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 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 鉴别诊断: 1 继发性面肌痉挛:颅内病变 2 癔症性眼睑痉挛 :两侧常见,多仅见于眼部。 3 习惯性面肌抽搐 4 三叉神经痛时面骨痉挛 5 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两侧并伴四肢的不自主运动。 * 治疗: 1 药物治疗 2 理疗 3 针刺治疗 4 封闭治疗 5 酒精注射法 6 A型肉毒毒素注射法 7 射频温控热凝治疗 8 手术治疗 * 第六节 味觉出汗性综合征 ---耳颞神经综合征、Frey综合征。 病因:腮腺术后及损伤后,耳颞神经腺体分泌支与汗腺分泌支或皮下 血管的支配支错位连接。 * 下颌神经后干 耳颞神经:以两根包绕脑膜中动脉合并为一干→向后走行于翼外肌深面、腭帆张肌表面→穿过蝶下颌韧带与下颌髁突颈之间→沿颞下颌关节后方向外→腮腺上部→跨越颧弓根部→沿颞浅动脉后方上行,分出颞浅神经支。 * 舌咽神经→鼓室支→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神经纤维→耳颞神经腮腺支→腮腺。 交感神经颈上节节后神经纤维→上颌动脉分支→耳颞神经→腮腺血管、耳颞部皮肤的血管、汗腺及立毛肌。 耳颞神经的分支有:关节支、外耳道支、耳前支、腮腺支及颞浅支→颞下颌关节、耳廓前上部、外耳道、腮腺及颞区的皮肤。 * * 临床表现: 1、有腮腺手术史或损伤史。 2、术后或受伤后数周发生,咀嚼运动或看到刺激性食物时出现患侧耳前区皮肤出汗、发红,发热等现象。 3、客观诊断:碘淀粉试验。 * 治疗: 无特效疗法,重在预防。 * 第七节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 Horner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受累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病因: 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任何异常(炎症,外伤,手术、肿瘤等)均可引 起。 * 颈椎横突前方、颈鞘后方、椎前筋膜的深面,左、右各一。由三个颈交感神经节和节间支相互串连而成,上起颅底,下和胸部交感干相延续。 * 颈上神经节:最大,C2-3颈椎横突前方,梭形,上端和前面分别发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神经。 颈内动脉神经→颈内动脉丛→入颅→随血管分布,还发出一些分支至一些脑神经(如Ⅲ、Ⅳ、Ⅴ-1、Ⅵ、睫状神经节),分支分布于眼睑米勒肌(睑板肌)、瞳孔开大肌、血管壁及腺体等。 颈外动脉神经→颈外动脉丛→随颈外动脉分支走行→面部血管壁、汗腺、唾液腺等处。 * 临床表现: 1、上睑轻度下垂,睑裂变小。 2、眼球内陷。 3、瞳孔缩小。 4、患侧面颊部潮红,温度升高。 5、汗液分泌减少。 6、眼压暂时性降低 7、面肌萎缩。 * 诊断: 1、有颈部外伤或手术史。 2、可查到颈部肿块及颅、颈、胸、鼻咽部的异常。 治疗:寻找病因,针对治疗。 * (1)眼性头晕 系因视力障碍所致,睁眼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多由屈光不正(最常见)、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症等导致的视力障碍、以及眼外肌麻痹等所致。 (2)深感觉性头晕 系因深感觉障碍所致,于行立中出现,闭眼和暗处加重,睁眼和亮处减轻(因视力代偿),坐臣后消失。伴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和深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神经体征。系由脊髓后索或下肢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所致。 (3)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