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国继续护理学教育简介
日本国继续护理学教育简介
中华护理杂志 1999年第2期第34卷 国际交往
作者:闫秀英
单位:100037 北京市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7年9~12月,我作为中日医学协会协力助成事业奖学金获得者去日本进行了短期研修。其间,对于日本的护理继续教育,特别是护士毕业后教育方法及教学方式感触颇深。特作如下简介。
1 日本的护理教育研修中心概况
日本护理学会成立于1946年。1948年创立护理教育研修中心。1987年依靠全国护理学会会员的会费建成一幢综合性护理教育研究基地,即现在的东京都清濑市护理教育研修中心。中心由继续教育部、认定部、图书馆组成,是对全国护士进行终生职业教育,以开发教育能力及优秀的护理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展工作。每年全国约有3000人全脱产接受为期不等的护理职业教育。
继续教育部每年举办的短训班都有详细计划,逐一列出培训目的、参加人数、参加条件、学习内容。教育部在每个培训班开班前安排一名班主任,由班主任确定培训目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主讲教师,并负责联系讲课老师、准备教学设备、教育管理等工作。
继续教育部所招收的学员不参加入学考试,但要有相应水平。如中级护理管理人员资格认定班分三个阶梯,取得初级管理资格认定证书后,参加中级管理资格认定(I)的学习,以后类推。每级培训班结业时,都会得到相应的结业证书,以便注册及上岗。从参加学习者年龄上看,跨度很大,我所参加的中级护理管理资格认定(Ⅱ)培训班中,学生共54名,年龄35~58岁;从学历上看,短期大学毕业者3名,护校3年毕业者33名,护校2年毕业者18名;担任现职1年以内1名,1~5年35名,6~10年11名,11~15年7名;54名学生中有护理部主任6名,护士长36名。
继续教育部学习内容以新知识、新理论为主,学习期限从2日到3个月、半年不等。
护理研修中心有基本固定的师资。教师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且都有论著、专著出版。外请教师也相对固定。教师的责任感很强,教学质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
2 日本护理学会会员教育短训班
各都、道、府、县每2年选派具有5年会(员)龄的护理教师来护理教育研修中心集中一次。学习护理继续教育的基本理念,总结前2年继续教育的情况,制定下一年的继续教育目标及具体的计划。计划包括讲课题目、内容、讲课地点、讲课费用、参加人数、主讲人。其中目标及题目主要是根据日本国内各地区其国民健康状况中表现出的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并定期举办全国的护理论文交流会。以日本北海道为例,该地区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较日本其他地区高,而循环系统发病率较低,故北海道地区的年度继续教育计划总方针就以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康复为主线设立讲题,内容以新知识、新理论为主。参加这样学习者必须是日本护理学会会员。讲课教师有医院的某学科专家,也有日本护理研修中心的教师,还有医科大学的教师。
3 日本的认定护理师制度
该制度主要是为在一定的护理范围内提高护士熟练地运用护理技术和护理知识为患者服务,培养护理职业者工作能力不断延伸为目标的护理继续教育制度。
参加学习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①有日本国护士执业证明书者;②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者;③加入日本护理学会4年以上者;④在特定的护理领域有实践经验者。其中第4点是指如申请参加急救护理认定班的学习,还要具备以下3点方能申请:①在急诊部门有3年以上护理经验者。②从门诊分诊到急诊手术、重症监护等有连续的护理经验者。③目前或希望在急救部门工作。
学员是由本人申请、单位推荐后,还要参加入学考试,笔试通过后面试,合格者入学学习。通过半年集中学习,取得认定护理师资格。一般设置的科目有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有“护理领导系统”、“文献检索”、“情报处理”、“护理伦理”、“护理管理”、“人际关系”等。专业课根据自己所参加认定专业之不同而学习相应课程。学习地点在日本护理继续教育研修中心认定部,原则为自愿参加,全脱产。
日本国的继续护理教育在教学基地、师资、教育内容、学员入学条件,以后与教育的相关配套制度,都较完善,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发展。他们的经验也值得我国同仁的学习借鉴。
1998-03-20收稿 1998-08-20修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