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分析.docVIP

信息化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化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分析

信息化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初始路径选择和发展中的结构性特征,是黑龙江省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在改革后依然保持控制性特征的重要原因。虽然信息化有利于将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所带来的收益内部化,并促进转移过程的完成,但在实践中仍需进一步探索以信息化完善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的具体实现形式。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就业;信息化;黑龙江省;农村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36-02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技术进步引致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过程。作为信息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信息化对这一协同过程的影响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如何使黑龙江省乡城劳动力转移就业顺应以信息化为表现形式的大规模技术变迁过程,形成与信息化相契合的运行机制,从而将信息化引入到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的轨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与黑龙江省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的路径依赖   作为国家在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黑龙江省就已经形成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结构。由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背离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禀赋优势,为了保证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同其他地区一样,黑龙江省也只能实行城乡隔绝的乡城劳动力流动政策和广泛的农村集体就业制度。虽然从1978年末开始,具有诱致性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强化了技术选择集合中的劳动利用型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技术选择的劳动偏向并没有改变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提高的产业发展趋势。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黑龙江省发展中技术进步具有多元化的要素偏向,技术选择多元化的刚性特征限制了劳动力的大迁移流以稳定的、持续的形式直到城市化的完成,使黑龙江省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乡城隔绝的劳动力流动制度虽然被打破,流动的自由度在提高,但并没有转变为自由流动的形式,而始终保持着控制性的特征。黑龙江省初始的技术选择和发展的结构特征是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产生路径依赖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技术选择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本存量,这种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导致了进一步自我强化的资本形成过程。按照产业升级的阶段性划分,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重化工阶段,技术和资本要素逐渐显现出阶段性的禀赋优势,“重化工业项目虽然投资量巨大,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并且在长远发展上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但是长期形成的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利于这些“产值大、利润高、上马容易见效快,而且便于行政管理,所以很容易获得各地区的政策支持”的产业快速发展[1]。另一方面,在纵向分工的国际经济格局内,大国经济发展的产能潜力与国际市场需求的非对称性限制了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借助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而且经验分析也证明产业升级的边际技术替代并不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虽然劳动要素在我国相对价格体系中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始终具有强烈的产业升级压力,这不仅会缩小劳动偏向的技术选择集合,而且会加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所以,尽管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努力从未中断,但经济结构的刚性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仍只能随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表现为一个非永久性迁移的过程。   二、以信息化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由于目前我国的乡城劳动力流动依然保持着控制性的特征,城市劳动力市场对于农民工而言只是有条件的开放。这需要在城市就业环境紧张的时期控制乡城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在就业岗位充裕时能够及时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显然,季节性的招聘会和柜台式的等客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劳动力供需变化。靠传统技术支撑的就业服务方式更是无法针对大量分散的农民工提供跟踪或顾问式就业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为信源和信宿的居住地农民工和用工企业很难依靠传统方式克服他们所面临的信息供求瓶颈。虽然黑龙江省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较小。从2006年的相关调查来看,当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510万人,而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达451万人。但是,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仍不容忽视。这主要是因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是非永久迁移型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周期性变化会对农民收入和城市劳动力用工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经济活动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将其可能带来的收益内部化,并将可能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而信息化则是促进这一制度化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