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制度性问题研究.docVIP

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制度性问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制度性问题研究

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制度性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呈偏重发生态势,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下大力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防灾抗灾能力依然严重不足,成灾率一直居高不下。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制度基础缺失。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必须致力于相应的制度建设。   一、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其一般决定因素   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作物歉收,继而影响农民增收,进而波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对灾害的承受能力的不同,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干旱不一定会导致旱灾。只有在承灾能力不足的条件下,才会导致“干旱变旱灾,小灾变大灾,大灾成重灾”的局面,甚而转化为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反之,灾害的发生就会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承灾能力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政府的防灾抗灾能力。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防灾抗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一般来说,政府的防灾抗灾能力是由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农业比重低、农村人口少,经济社会系统对自然力的依赖程度低,整个社会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高,还意味着政府的财力雄厚,当灾害发生时能够动员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抗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形成“一方受灾,八方支援”的局面,对灾情进行有效控制。政府财力的雄厚,还意味着对农业有较强的投入能力,有较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等。反之,不仅防灾抗灾能力弱,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对自然力的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   第二,农业生产者的防灾抗灾能力。农民是农业自然灾害的直接承受者,因此农民的防灾抗灾能力对减灾至关重要。农民对灾害的抵御能力首先取决于其承受能力,即收入的高低和收入的结构。收入水平高则承受能力强,收入水平低则承受能力弱;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小,其承灾能力就相对较大,反之其承灾能力就弱。同时,农业生产者的防灾抗灾能力与其经营的规模也有直接???系,农业规模大则投入能力强,农业基础设施会相对完善;农业规模小,不仅投入能力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也因此外部化。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还是灾害发生后的抗灾,都取决于农民组织起来商量着办事的能力的高低;高,则意味着防灾抗灾能力强;低,则意味着防灾抗灾能力的不足。   第三,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农田水利设施就其覆盖的范围分为大型水利设施和小型水利设施。大型水利设施一般属于公共产品,由政府承担进行建设和维护,其完善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保障能力;小型水利设施属于私人产品,由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行出资建设,取决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防灾抗灾能力。但是,由政府建设的大型水利设施和由农户建设的小型水利设施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当农户规模很大时,就会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内部化,农户就能顺利实现与大型水利设施的衔接,进而形成完善的灌溉系统;当农户规模很小时,就会将很多水利设施外部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被农户外部化的水利设施不能纳入政府公共产品的范畴,就会在大型水利设施与小型水利设施之间形成一个断层,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现阶段影响承灾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首先,全社会防灾抗灾的能力全面提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43464.7万亿元;财政收入从1132.3亿元增加到68518.3亿元,随着经济的增长,农业比重从1978年的28.2%降低到2009年的10.3%。二是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六大以后,我国及时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全面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一号文件,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对三农的投入从2004年的2000多亿元增加到目前的8000多亿元,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虽然还很薄弱,但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2元。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从1990年的66.47%降低到2009年的38.57%,形成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的结构。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农户,对灾害的承受能力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其次,地方政府防灾抗灾的内在动力弱化。农业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是农作物减产,进而造成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受到影响。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虽然在理论上也要承担本地区粮食安全的责任,但是在中观意义上,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通过寻求地区调剂甚至进口来保持本地区的粮食供给。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政府会高度重视农业的防灾减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