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半球间并行加工的注意瞬脱分析-attention blink analysis of parallel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between hemispheres.docx
-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字在半球间并行加工的注意瞬脱分析-attention blink analysis of parallel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between hemispheres
假设,在两半球信息交流中可能存在所谓的“元控制”(meta-control)神经机制进行“生态适应性”调节,以决定采用哪一侧脑半球的信息表征方式来进行加工。Banich等人(2003)研究发现随着任务难度的变化会出现跨半球的增益效应。对此的理论解释是,当任务难度较大时,在大脑两半球之间进行分布式加工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Pulvemüller提出了语言表征的神经生物学理论,这个理论的本质是强调大脑中联想网络的建立,学习强化了相关脑区之间的联系,这些脑区的共同激活来完成不同的加工任务(蔡厚德,2007)。元控制理论只强调一侧化任务来分析两半球之间质的差异,这对于全面评价两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够充分的(蔡厚德,2004)。Banich等的研究大多都是选用数字、字母等较简单的刺激材料,自身不存在两半球的加工差异,因此对于认识偏侧化和整合有一定的局限。语言表征的神经生物学理论还只是在语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至于往其他认知活动上概化是否会出现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验证。综上分析,在研究两半球关系问题上,Banich的实验范式和理论假设是具有优势的,首先,其刺激呈现方式很好地克服了以前人们对于偏侧化研究的攻击,平衡了视野间的信息量;其次,其理论假设也越来越为目前的研究所证实。就目前己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大脑半球相互作用的问题仍没有一致的看法,无论理论模型还是实验范式都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一些关于汉字认知的研究也大多从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来入手,此外一些相关的脑电和成像研究也是粗略的确定关于汉字加工的一些关键脑区,并没有相应的理论解释。3.问题提出Banich的理论主要是从量的差异上来考察半球间的相互作用,而Hellige的元控制理论则是一种质的考虑。这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两个极端。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发现的是,他们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拼音字母或是数字符号等作为刺激材料和研究对象,而大量研究已证明,汉语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加工机制,至少在神经机制的层面上,汉字的跨半球并行加工是存在的。如果采用语言中具有独特性的汉字来研究半球间的整合问题,或许能够有新的发现。Banich等(2007)的研究采用注意瞬脱范式,通过控制任务难度检验了各种条件下两半球并行加工的效率,与其原有的两半球相互作用理论是一致的。但该研究的结果发现同样是两半球并行加工,但先将T1指向左半球T2再指向右半球,比T1先指向右半球T2再指向左半球,注意瞬脱的时间更短,也就是说前者这种跨半球加工的方式更有效的降低了注意瞬脱效应。他们认为,执行选择后阶段的半球的能力,在决定是否并行加工减少瞬脱上也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考虑到该研究中作为目标刺激的英文字母的加工,与汉字的加工相比,两者的半球加工机制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不同加工方式的汉字作为目标刺激,这一半球特异性的差异是否会有所减少呢?4.研究方法与结果基于上述理论和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和资料,考虑到汉字的一些特性,结合本实验室的有利条件,依据Banich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历史做为实验背景,本研究以刺激的复杂程度来区分任务的难度水平,来研究注意瞬脱条件下不同难度的汉字在半球间的整体识别加工特点,进一步探索两半球整合的方式和特点。实验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目标刺激均采用高频汉字,并且干扰刺激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也相同,第一部分以2-6画高频汉字作为目标刺激。第二部分以7-12画高频汉字作为目标刺激。所有目标刺激均是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音序部分)》选取的高频汉字(全部选自“词频最高的8000个汉字”中的前半部分,频度均为500以上)。采用Banich(2007)的四项目范式,两个目标刺激在同一RSVP中可能出现在同一半球也可能出现在不同半球,但不会出现在同一空间位置。选取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作为干扰刺激。设计合适的刺激大小和偏心视角利用E-prime软件编制实验程序。本研究共有男女被试29名,所有被试均为强右利手,且一级亲属中无左利手。本研究采用2性别(男、女)×2难度(少笔画、多笔画)×5间隔(间隔1—5个)×3半球条件(先左后右、先右后左、同半球)的混合实验设计。收集和分析T1正确基础上T2的正确报告率,即以T1的成绩作为T2成绩的控制。采用spss以及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多笔画的目标识别比少笔画的目标识别要更容易,在间隔1和间隔5的位置被试的辨别率最高。三种半球条件下,被试的成绩存在差异:在同半球条件下,被试的正确率比较高,并与先右后左和先左后右两种半球条件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而两个目标在先右后左和先左后右两种跨半球条件下的加工正确率并没有显著的不同。随着间隔时间的增长(间隔3以后),半球条件对注意瞬脱影响降低;而男女被试在中间间隔阶段上半球条件有着更明显的影响。在本研究的实验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汉译英作为新cet语法结构测试题型的效度分析-validity analysis of chinese - english translation as a new cet grammatical structure test item.docx
- 汉英“名名结构”对比分析及互译研究-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docx
- 汉英“先时”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研究 ——功能语言学视角-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bial related words of.docx
- 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以《浮生六记》翻译为例-intertextuality in chinese - english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docx
- 汉英交替口译中学生译员信息丢失成因及对策分析——一项以mti口译硕士作为受试的实证分析-analysis 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 los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preters in chinese - english alternate interpreting -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mt.docx
- 汉英连词衔接对比及文化阐释——以《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为例-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njunction cohe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 a case study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docx
- 汉英篇章省略衔接对比及二语习得分析-a contrastive study of ellipsi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an analysi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docx
- 汉英双语者动 名词产出过程中竞争机制研究-a study on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 english bilinguals in the process of verb-noun production.docx
- 汉英味觉词语对比分析及相关教学策略-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aste words and related teaching strategies.docx
- 汉英文化背景下语用原则运作的对比研究--以中国达人秀和英国达人秀中评委和选手的对话为例-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peration of pragmatic principl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 - taking the dialogue between judges and players in china's got talent sho.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