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docVIP

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通过从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各个主体认识上的误区、农民工群体的无序性、农民工自身素质四个方面来分析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提出要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权益、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精神支持、重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及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和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67-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数量逐年递增。根据中国统计局必威体育精装版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总数超过2.4亿。农民进入城市后,离开了土地和原有的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参与城市的生产建设, 转换农民的身份和角色,融入城市生活。面对城市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的态度, 他们虽然获得了非农的职业身份,却很难实现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工身份界定使其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 [1]。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他们在身份上获得同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2]。农民工主要从事那些“脏、重、累、险”的职业,工资低,生活状况差,文化娱乐生活单调,子女在受教育上不平等,且社会保障程度低。在目前推进的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障碍,制约其市民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割   1.户籍制度的障碍   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标志,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树立了一堵高大的“户籍墙”,人为地把公民划分为农民和市民[3]。户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屏蔽”,她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依靠户籍阻止农民进城。在这个前提下,实行了向城市工业发展倾斜的政策,完成了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4]尽管现在户籍制度有了一些松动,但是在政策、措施的衔接与利益的享受上严重脱节,户籍制度的刚性,使农村与日益发展的城市始终有一段距离,这种城乡分治的旧体制,造成了我国特有的“城乡冷战”局面。   2.就业制度的限制   1957年12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城市“一切部门的劳动调配必须纳入计划,增加人员必须通过劳动部门调配”。“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矿区找工作” [5]。从此就建立起了城市居民优先就业的不平等劳动就业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存在诸多限制。首先,就业范围的限制,包括农民工在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不公平待遇。其次,经济权益的歧视,农民工的各项经济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很少,即使签了劳动合同的,合同中也没有农民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的条款。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3.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   在住房福利方面,农民工既不能获得福利住房,也不可能从国家和单位获得补贴,而城市里的房价,地价相对过高,使大部分农民工既买不起房,甚至连租房都很困难,只有几个人合租一间小房,其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他们也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福利。   (二)各个主体认识上的误区   农民工这个词表明的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农民”表明他们的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企业从业者,他们对农民工市民化的认识和重视都不够,存在矛盾心里和认识上的误区,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1.城市居民认识上的误区   二元结构的存在和长期城乡隔离,使城市居民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在城市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长期生活在城市“福利城堡”中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也耐人寻味[6]:一方面他们是接纳农民工,因为农民工是廉价的劳动力,为他们分担了他们不愿意从事,且社会又急需的累活、脏活、险活;另外一方面是拒绝农民工。在城市居民看来,他们享有福利和特权是理所当然的。农民工入城打破了城市就业市场的稳定,加剧了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害怕农民工利用廉价抢夺他们的工作机会。这种矛盾的心态实际上承认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不承认农民工的权益。   2.企业主体的短视行为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企业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而企业不必承担农民工医疗、住房、保险方面的支出,很多的企业对农民工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保护,有时候还出现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受伤无人问津的情况。企业的短视行为,使农民工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融入到城市中来。   (三)农民工群体的无序性   农民工被城市的各种组织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又缺乏约束的群体。由于城市社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而农民工不是城市居民,他们没有资格在城市成立组织,且自己又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