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3)(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词汇的文化意蕴之对比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基本要素。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就是词汇。有的学者还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 而文化词汇指的是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应,本身承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词义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随时随地注意词的联想意义。譬如,在中西文化中,我们都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地主(landlord)、野心(ambition)、劳动(labour)、自由(freedom)、农民(peasant)等很多词语。然而如果不了解这些词的文化意义和联想意义,就不了解其深层涵义。在特定的场合,就会犯文化错误,因为相同的词在一方具有褒义,在另一方看来可能具有贬义。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了一些。 一般来讲,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 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2. 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3. 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语言中却没有; 4. 文化中的词汇缺项,即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 下面我们就上述几条分别进行详细讨论。 1. 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在不同的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或文化意义。例如颜色词就如此。许多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下面我们将选取汉语中的若干词语作一对比。 “红”(red):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崇尚不同的颜色,如夏朝崇尚青色,商朝喜欢白色,秦汉钟情黑色等等。但红色被推祟的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包括周朝、汉、隋、唐、宋、元、明、清。人们用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等。所以,汉民族在春节时在大门两边贴红对联,在门上贴红“福”字,在门窗上贴红吊钱,门口挂红灯笼。结婚被称作红喜事… 除了传统的吉祥喜庆含义,“红”又可用来象征革命,如红旗、红军、红心、红领巾、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等。而在英语中red不具备汉语的那些文化内涵,恰恰相反,red常常与生气、愤怒、危险、亏损等联系起来。只有在red carpet,red-letter day中似乎包含了一些喜气,而red flag并非革命的红旗,而是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信号。即使用来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往往会有贬义。还有blue、 green、 white、 yellow ,etc. 又如,在汉语中,“柳树”的“柳”因与“挽留”的“留”谐音,就赋予了“离别、思念”之义,反映了中国人喜欢以物喻人,崇尚自然的文化心理。如《诗经·采薇 》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形象地表达了戍边战士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而willow在英语中却与中国文化中的“柳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它常使人想起悲哀和忧愁。如在莎士比亚《奥赛罗》(Othello)中,戴斯德蒙娜(Desdemona)就曾唱过一首“柳树歌”表达她的悲哀,同时暗示了她的死。(《圣经》Psalm: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a,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 Zion./ we hanged our harps upon the willows in the mist thereof. ) 再如蟋蟀(cricket)。汉文化中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欧阳修的“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杜牧的“寝夜”:“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等等。而蟋蟀这种忧伤形象在英美文化中就不存在,英文中 “as merry as a cricket”即“非常快乐”。英国民俗认为在圣诞夜听到蟋蟀鸣叫的人将会无比幸运,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