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文学创作缺失反观批评问题
从文学创作缺失反观批评问题
一、“曲高和寡”与虚妄承诺 无论是重新理解现实主义,还是注重“心灵叙事”(或“精神叙事”),无疑都是永远正确的。问题颇具滑稽的一面是,以小说创作为例,多数小说其实都是在“人 性”和“现实问题”上下功夫的。比如底层文学和内心叙事,经过创作界和批评界的发现、呈现、梳理、质疑,虽不能说“底层者”的形象已经很清晰、人内心的秘 密已经很清楚,但文学介入现实结构的姿态、深入人内心的趋向,与批评家所指示的方向似乎不是十分离谱。那么,按理说,批评家没有理由对这样的文学横挑鼻子 竖挑眼,应该大唱赞歌才是。可是为什么,创作介入了最艰难的现实问题、书写了人最诡秘的内心,文学还显得那么柔弱那么看上去不堪推敲呢? 据我观察,理论的脱离实际和创作的远离主观意愿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还以底层文学与内心叙事为例,批评话语体系与创作中的底层者与内心世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批评家(当然是一部分)所倡扬的灵魂、生命、体恤、关怀,它并 不针对具体的人,也不针对具体的现实状况,它只是一种调调,一种任何时候说出来都很贴近文学的调调。之所以有时候听起来非常严重,是因为它恰好说在了严重 的时代。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如对《秦腔》的评论。在对《秦腔》的评价中,《秦腔》到底好不好?是不是经典?不是批评家选择的首要条件,夸张一点,《秦腔》 能成为理论批评家演练必威体育精装版理论的演练场,实际上具备了以下几个“硬条件”:第一、它是贾平凹写的,懒汉批评家实际上是无心从成堆的长篇中再做筛选的。与其 把精力消耗在大量的阅读遴选上,还不如就近取“著名作家”来得保险。第二、《秦腔》事关乡村,农民正在丢失土地、失去家园,另一方面该作正好出版在创作界 普遍的精神迷失、价值失范的风头浪尖,《秦腔》顺理成章地成了“终结”理论、心灵叙事的印证物。评论家能从“泼烦”、“不知道”中梳理出大悲悯大仁慈,或 者“中国式的叙事伦理”这是关键,这是等待式的评论。第三、《秦腔》本身,人物的装疯卖傻、情节的段子化、乡村故事的肮脏化,很难说贾平凹就没有迎合理论 家一再提倡的“内心”、“终结”、“说不清楚”的人性理论。 围绕《秦腔》的林林总总,几乎可当作一面镜子来反观当前的批评界。首先是 中国经验的宏观理论建构,一般采取从“名家”作品到“中国经验”的梳理方式;其次是世界文学的运思策略,通常情况下是用世界经典作品的精神框架,给当下中 国作品归位对号;再次是中国叙事经验的确立。可以说读当前批评文章什么元素都有,就是没有具体作品的声音。作家面对这样的“指引”,不是满头雾水,就是夜 郎自大;这或可算是中国式的空洞。 既然是作品论,连起码的阅读都懒得去做,还谈什么是非判断;既然是怀疑精神的张扬,连起码的冲破文 学等级的勇气都不具备,一味地依附“著名作家”,还谈什么坚守道义;既然是执掌文学的精神性,精神性就应该是具体的、微观的、唯作品的,如果千人一面地一 个口气、一个调调、一种话语方式,那么,这样的批评到头来它的曲高和寡只能是一种必然结局。 二、也许有学术,不见得有生命力 批评的职业化或学术化倾向构成了当前批评的又一症候。 邵燕君的考察就很能说明问题,据她考察,“80后”之一的张悦然,从早期消费校园青春“忧伤”到被主流文坛接纳时的“生冷怪酷”,基本上是一路走红,张 悦然人还在新加坡,但长篇《水仙已乘鲤鱼去》出版一个月后,同名中篇小说又在期刊发表。“她和出版社扔什么,我们的主流期刊就接受什么”。在这里,大众文 化已不再是该批判该警惕的对象,相反它是实现文化增值的绝好的商业契机。作家失掉它就意味着与读者过不去;出版社失掉它就意味着自砸市场这口铁饭碗;主流 期刊失掉它就意味着不平民化;批评家呢?赵勇说得对,当大众文化成为一项研究课题,成为课堂上可以讲授的教案,成为知识分子每天必须面对的日常事务时,他 们已没有了震惊,也丧失了批判的冲动。 凭我的目力和感知水平,笼统地说当前批评怎么样我还没有那个胆量,就我自己的一点亲身体会些许 可以窥斑见豹。我自认为我是读懂了我评论的对象,也了解他们的文学想法,但这样的东西多数情况下周游一两年还得回到我的案头。理由很简单,就是“太狭 窄”、“地域色彩太浓”、“被评的作家知名度不够”等等。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只得认真琢磨。第一、我只谈了作品内部的声音,没有把作品放大到某个“文化” 的背景上;第二、我只谈了作品中出现的或可能蕴含着的地方性、民族性,没有在“中国”的大前提下考虑地方性、民族性,于是就够不着大家都热炒的“中国叙事 伦理”;第三、我谈及的作家,除了石舒清获过“鲁奖”外,其余如陈继明、漠月、马步升、张存学、董立勃等,几乎都未曾进入著名学者著名批评家的研究视野, 他们的“无名”自然不能进入所谓当代文学的规划。 批评的职业化或学术化倾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