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必要性.docVIP

浅析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必要性.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必要性

浅析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必要性   [摘 要]本文通过对隐性德育概念的认识和内涵的把握,分析了隐性德育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63-02      在美国人们反思和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前学校教育的同时猛然醒悟到在学校经验中还有一个潜在的经验领域,经常而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作用,隐性德育随即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我国,德育工作者在探索德育时效性的过程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对隐性德育予以关注并写出有关的学术论文。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德育工作不容忽视。关注隐性德育,能够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1 隐性德育概念及作用机制      1.1 隐性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的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主要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它称为显性德育。在《辞源》中,“隐”是指“藏,隐晦,与明显相对”。那么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对而言就是一种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德育方式。高校隐性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目的和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利用高校内隐的各种德育内容或要素,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使其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经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素质的一种德育方式。   1.2 作用机制   潜隐性是隐性德育的本质特点,是与显性德育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一方面显性德育,教育者把教育目标、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隐性德育它不直接言明德育目的、内容,将德育内容与目的隐藏于各种活动、各种因素之中,并通过这些活动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显性德育以灌输方式直述道理,而隐性德育,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极少???起学生的抵触。那么隐性德育是怎样起着品德养成作用,产生德育效果的呢?分析如下:   1.2.1 暗示、导向机制,提高道德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现实学校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系,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   1.2.2 熏陶、感染机制,培养道德情感   理论研究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景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隐性德育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1.2.3 从众、舆论机制,规范、约束道德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模仿的倾向。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再现他人的一定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姿态、动作和行为,这些特征、行为方式、姿态的特点还同时具有一定的合理的情绪倾向性。学校里的一切现象都可能成为学生们的模仿对象,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仿而产生教育作用。一般而言,公众评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驱使学生遵从或认同集体规范,也由此产生了团体规范,形成一致性压力,促使人们认同或遵从。   总之,隐性德育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道德信息和经验,通过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接受教育,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这一接受机制表明,隐性德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功效。      2 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必要性      2.1 实施隐性德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人们生活方式趋于丰富多样,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也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什么都不确定”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的多元性。学生道德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同时也处于动态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缺乏与异己观点的较量,单向、直露、毫无含蓄感,带有一定的强制接受的色彩。而隐性德育走出长期以来封闭式德育模式,从空间上看,它伴随于学习、生活一切领域之中;在内容上,同以往一些具体固定的教条相比,更加丰富,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形式上,走出在课堂上僵化说教的教育形式,通过课堂内外以熏陶、潜移默化等方式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隐性德育从性质上说它是非强制的、开放的德育方式,注重现实社会实际,与封闭静态德育模式相比它更能适应社会。   2.2 隐性德育符合当代高职学生思想实际   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思想尚未定型的一个群体,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在复杂的社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