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中技术主义
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中技术主义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形式的热衷,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量译介紧密相关。出于规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考量,一些作家对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剔除,从内容中“剥离”出形式,“成功”地将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移植到中国文学中来,从而解构了定为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使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但是,由此带来的“技巧崇拜”或曰“技术主义”,也导致了中国的现代主义只注重技巧的操练,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精神,同时又屏蔽掉了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关切。
关键词:西方现代派文学;形式;技术主义;文体热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1-0081-0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热潮所触发,中国作家开始注重对西方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借鉴,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偏离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而批评家则对小说的写法津津乐道,文体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为了规避西方的意识形态,排斥非理性因素,中国文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主要是从形式入手的。这种接受带有鲜明的技术主义倾向。
一、“当前创作的焦点是形式问题”
对文学作品的内容的重视,一直是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所着力强化的。从塑造工农兵形象,到高大全的人物,一步步在强化内容,对形式的探讨十分薄弱。题材、人物塑造、主题这些内容要素,一直是文学的中心问题。内容决定形式,一直是文学的“成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依然是政治文学,它们配合的是“深入揭批四人帮”、“反思极‘左’路线”、“歌颂改革开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样的宏大叙事。虽然里面有人道主义的呼唤,有对极“左”政治的深刻反思,不可否认的是,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合谋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结果,形成了新的公式化、概念化,表面繁荣的文学创作其实潜伏着危机。
一篇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
各类情况证实,近年来文艺与群众的关
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来自(西北师院)三个图
书??和七个阅览室的情况是:比起前几年,当
代文艺刊物借阅率下降了51.3%,而且还有
继续下降的趋势,一些著名的期刊无人问津。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对近期文艺创作
感到不满。在调查对象中,当问到“目前文
艺界出现了一些倾向,您认为哪些是主要
的?”回答的情况是:“自由化”:205人;“欧
化”:164人;“公式化、概念化”:647人;“脱
离群众”:172人;“爱情题材庸俗化”:872
人;“个人化、朦胧化”:192人;“商品化”:
384人。
可以看出,当代文艺作品的“爱情题材庸俗化”、“公式化、概念化”是读者不满的主要原因。这一文艺现实,说明当时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学创作形成的新的模式化、概念化以及题材和内容的重复,促使“文艺热”降温。大学生读者对中国作品不满,转向了外国作品,主要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某大学的一个理科系的情况是这样的:
(流行)两种热门刊物――《译林》、《外
国文艺》;三部传看书:《外国现代派作品
选》、《萨特研究》、《日本当代短篇小说选》;
四位现当代西方作家的作品:奥地利现代派
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地洞》、《变形记》、《审
判》;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小说《恶心》、
话剧《苍蝇》和《可尊敬的妓女》;法国荒诞派
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国黑色幽默派
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
等。比较一致的反应是,这些作品“深刻”、
“有爆炸力”。
赞赏现代派的约占调查对象的五分之三
……这些人也推崇茹志鹃、王蒙等人的意识
流小说,顾城、舒婷的朦胧诗,也喜爱推理、怪
诞小说和一些“不像戏的戏”。他们觉得这
些作品新鲜,手法、构思和意境突破了传统艺
术形式的框框,时间空间没有限制,很对心
劲。
这说明,在1982年,确实发生了审美的变异,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许多读者,阅读趣味已经由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由中国文学转向外国文学。阅读中心的位移,给中国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审美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这就是为什么在1982年前后会掀起一个小小的讨论文学形式热潮的深层动因。以往我们只是强调那是少数鼓吹形式变革的“先行者”自发的举动,忽略了当时广大读者的审美兴趣、阅读期待的变化,而后者,是形式研讨的大背景和前提。
当然,1982年掀起的文学形式讨论的热潮,除了读者因素这个大背景,主要还是由于文学创作的推动。虽然1980年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