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二章第四节形容词和副词.ppt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史第二章第四节形容词和副词

第四节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词尾 1.如、若、尔、而、耳等词尾 如:婉如清扬。 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尔:子路率尔而对。 而:颀而长兮。 耳:徒劳其心忉忉耳。 2.词尾“然”的使用 从《诗经》时代起,到五四时代止,“然”字始终在书面语言中用作副词的词尾,直到现代汉语中,我们还说“忽然”、“突然”等。“然”最初应该是一个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这样”。 如:吾何为独不然。/ 奚以知其然也。 连词“然而”,“然则”的“然”和副词“虽然”的“然”都是从这种“然”字来的。 3.叠音形容词词尾 《诗经》里有359个之多,其他作品里也不少。如: ①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书·秦誓》) ②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诗·周南·桃夭》) ③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楚辞·九歌·山鬼》) 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 1.产生时间:“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首先见于唐代禅家的语录,到宋代应用相当普遍。 只是丑陋底人。《禅师语录》 自少养得底儿子。 《禅师语录》 暖的雪,活的花,嫩的柳。南湖《诗余》 2.来历:这种“底”是从“之”变来的。但是“之”是介词,必须放在名词前面;“底”是词尾,它的后面可以没有名词,甚至可以放在句末。如:这个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么处? 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 3.“底”的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如; ①烧却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②不错底事作么生。(《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大藏经》卷四七,509页) ③僧便问:“作摩生是在顶上底眼?”(《祖堂集》卷四) ④若说道我底学问如此……(《陆象山语录》) ⑤入房良久,云:“奴子读底经安某处,何在?”(《葆光录》卷三) ⑥子房是去得底勋业,太师是去不得底勋业。(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2)放在形容词后面,构成描写性词语,充当谓语、状语成补语。如: ⑦云岩云:“湛湛底。”(《祖堂集》卷四) ⑧举措悉皆索索底,时长恬恬底。(同上卷七) ⑨(洞山)颜色变异,呵呵底笑。(同上卷二) ⑩师……树下坐,忽底睡着,觉了却归院。(同上卷三) (3)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后面,构成“底”字结构,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如 ①汝底与阿谁去也?(《良价禅师语录》,《大正大藏经》卷四七,520页) ②保福闻举云:“更有一般底,锥又锥不动,召又召不应。(《祖堂集》卷四) ③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同上卷三) ④遮个是老憎底,大德底在什么处?(《景德传灯录》卷七) ⑤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阳谢师宰家大底不如小底。(王铚《默记》卷中) ⑥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着力去做底是勇。(《朱子语类》卷六四) 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 4.“地”的用法 “地”产生的时间比“底”要早一些,六朝已经开始出现。《世说新语·方正》:“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到了唐宋,应用范围大大普遍了。 “地”和“底”是同源的。“底”和“地”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的形容词和定语,“地”用于连绵词。 直是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悟本《禅师语录》 任孜孜求告不回头,诮(只是)满眼汪汪地泪。晁元礼之词 人死后浑如(好像)悠悠地逝水。《董西厢》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漱玉之词 由于连绵词(特别是叠音词)往往作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 如:今学者不见有发奋底意思,只是悠悠地过。《朱子语类》 即使不是连绵词,只要是作状语,也都写成“地”。如:只为如此,所以祖师特地西来。 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 5. “底”改作“的”时间 书面语言里,“底”改作“的”虽然见之宋代的话本文献,但不可靠,实际上应该是元代以后。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言里把形容词的词尾和副词的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后者用“地”。 “的”和“底”的分别,在汉语史里找不到根据。“的”和“地”的分别虽然在宋代不是很严格,但是今天基本上是遵守了宋人的分别。 三、上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 不、弗 表示一般的否定。“不”应用极广泛;“弗”字往往用在动词不带宾语的句子里,如: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②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诗·唐风·山有枢》) 甲骨金文里,“弗”后动词带宾语是常例。先秦典籍中如《尚书》及《睡虎地秦墓竹简》里“弗”字后面的动词也有带直接宾语的。如: ①予弗知乃所讼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