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和谐社会高校德育路径选择.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和谐社会高校德育路径选择

论和谐社会高校德育路径选择   摘要:通过对“生本德育”理念支撑的马克思主义人性和人本质理论及其西方社会建构理论的两个维度的分析,认为“生本德育”理念关照下的高校德育模式的变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实践过程中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路径。提出以真心面对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忘我”融入学生;以平等之心面对学生,以公平之行赢得学生;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素质水平四个“生本德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生本德育”;人性;德育实践;社会建构主义;道德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308-03      一、“生本德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道德修养是人的本质外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使个体的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过程,因此,研究人的教育必须以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主体是人,其客体化是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特别强调人这个主体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始终居于中心地位。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现实的世界里,只有人才可以成为认识的主体,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唯一生命体。自然界本身只能成为人这个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马克思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符合现实生活的观察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   马克思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客体是自然,但也强调过“应当从现实的主体出发,并把它的客体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里我们当然应该把客体化的过程和结果分别开来,它们都可以当做主体的对象。即是说,客体化的结果一是现实世界,二是人本身。毛泽东也说过改造世界无外乎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就是以人思想意识本身为对象,改造客观世界结果就是现实的世界。而客体化的活动过程也应该成为研究对象,这个过程也是双向的,既有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过程,也有对主体主观思想的改造,即德育的过程。   所谓主体的人,就是他是自己行为的自觉主宰者。一方面,他具有自觉的权利意识,追求符合社会需要、从而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具有自觉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懂得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能够担负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自觉”,关键在于具有主体意识。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属于意识自身需要的目的性活动。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也就是人的自我觉悟,人只有自觉在主体意识的统摄下,人才能对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有自觉的认识,才能去自觉追求和占有人的本质,才能自觉承担做人的责任。主体意识在德育实践中具体要求就是“生本德育”。   2.人性的实践论理解:人性生成的开放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实践广义地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自然的人化,而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劳动。它既包含人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劳动,也包含道德、政治等社会活动。马克思说:“不仅是五官感觉,而且是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3]这里“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显然是指的道德、政治等社会活动。   我们必须注意到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理解为主体实际改变世界从而也改变自身的活动,把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首先看成是实践关系。也就是说除了我们所强调的生产中的自由自觉的状态以外,这种生产不仅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应该包括改造自身的活动,即道德实践。   自由自觉活动是人性的根本特性,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认为,除了先天自然属性之外,人性系统中的其他几乎所有因素(包括后天的一些自然属性)都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而且随着实践活动的范围、对象、手段和目标以及结果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个体而言,人的实践大致有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修养实践。生产实践主要指他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生活实践主要指各种物质和精神消费活动,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保证自己人性系统整体的持续存在和发展;修养实践主要是指个人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以及通过特定的意识方式和心身关系模式来改善生存质量、提升生存境界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