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影响
论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影响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网络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自我认同途径,但是,网络的虚拟交往和网络主体的主体性、适应性也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高校应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自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两个方面建构大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观。
关键词:网络;虚拟交往;自我认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34-0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动物与其生命活动进而与其生存环境是直接同一的,不存在对自身的觉悟和体验过程。人则不同,人的生命活动是受其意识指导的自由的活动,其生命活动的展开过程也就是他的自主性、目的性彰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通过对象性的人、物直观自身,寻求自我认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自我认同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和主体意识,强烈要求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使得个性充分展示的同时,也导致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如果缺少与他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就会导致心理孤独,形成心理障碍,影响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寻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相统一的高目标的自我实现。他们意识到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更要重视自身利益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重精神和重物质相结合的特点,并试图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因价值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性而往往达不到和谐和统一,进而也影响到自我认同。
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不经意间走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开放性丰富了人的交往形式,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交往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尽情地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演绎着不同于日常的人生,人的自我认同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提高。但也正是因为以符号为媒介的虚拟交往,致使人们可能陷入自我认同缺失的境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字,如今中国的网民数已达2.52亿,且网民主要集中于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当中,18―24岁占30.3%。因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对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提出的挑战不容忽视。
一、网络的虚拟交往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虚拟网络作为一种中介,“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一个人同时生存在两个世界和两个平台中,必然同时受到虚拟与现实的制约。然而,毕竟虚拟不同于现实,它可能是对现实的模拟,也可能是对现实的背离。当虚拟交往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时,反映了对现实模拟的一面;当虚拟交往试图脱离现实束缚时,反映了对现实背离的一面。而且,现实的交往是建立在身体在场的前提下的,这种“在场”交往的规范力量对交往行为的制约远远超越了交往主体内在自律的约束。可是,在网络虚拟交往中,网络借助于电子符号的传递使得人们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一些特征得以充分隐匿,大学生的行为自身也因此具有了非实体化特征,其社会关系也就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他们把自己假定成不同的角色,进行着不同的角色实践,交往变得更加自由了,但是,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自我,自我就不再成为一种稳定的和整体性的东西了。“这个自我的本质不是统一的,它的部分也可能不是稳定的实体。”②随着多样性自我、多重化个人身份的出现,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产生危机,即个人无法在多样自我中全面了解自我,每一个关于自我的认知都可能是分裂的和矛盾的自我。其次,虚拟交往所带来的自由并不能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所习得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如与现实环境产生矛盾,自我感也就消失,毕竟人存活于现实世界中,个人的各方面需求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获得满足。
此外,网络虚拟生存中,大学生可以大胆表露,畅所欲言而不会陷入困境。而现实存在中,由于个人的言行可能与他人存在利害关系,往往就会采取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这就造成这样的一个局面:在虚拟世界中大胆真实的人回到现实又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虚拟人”,这实质上是渴求在网络中追寻某种理想自我状态的遁世态度。当学生自身在这两者之间无法做到游刃有余时,自我认同问题就会产生。
二、网络主体的主体性和适应性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网络虚拟交往的最主要特征表现为网民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所形成、确立和发挥出来的能动性,它是判断一个人的存在状态的重要内容。主体性的集中表现是自主性。关于自主性的内涵,科恩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说:自主“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