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广播报道“画面”
谈谈广播报道“画面”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呦,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眼前。
刚开始从事广播新闻报道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困扰:和报纸相比,广播报道在叙述方式、文字运用、篇幅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和电视比,它没有一目了然的图像,广播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记者对采访到的新闻素材进行最大限度的提炼,做到文字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写作的尺度有时把握不好,再加上某种无形的框框限制往往会使报道显得直白、呆板甚至索然无味,不够鲜活,所以有人时常感叹广播报道不容易出彩儿。与上世纪90年代比,近些年的广播报道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受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较大冲击。笔者认为,广播有它独特的优势:与报纸比,广播是活的语言,广播报道是有声的消息,更加快捷,更加人性化;与电视比,好的广播报道能够用传神的叙述留给听众更强烈的“画外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音响的运用应当成为广播报道中“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闻报道这个角度来讲,记者手中的话筒就是广播的喉舌。在现场采访中,文字记者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用笔记录,摄像、摄像记者可以用变焦镜头拉近画面,唯独广播记者只有将话筒伸到被采访者跟前才能获得第一手的音响素质,并且根据录音效果,完成报道任务。所以说,广播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应当深入第一线,而且应当抢在其他传媒记者的前面。
一位听众说过,广播看不见,但不等于没有形象,因为广播的形象可以“听”出来。要让听众爱听广播,听得过瘾,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不仅要有广播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还要具备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一提到广播报道的形象化,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口语化,要在广播语言中注重口语的使用,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广播报道的形象化实际上不光是运用口语还是书面语的问题,还是广播语言的表达技巧问题。口语的使用仅是其中的一个小的方面。它还包括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描写、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再现具体事例、细节或场景等等,概括说来就是“理性思维,形象表达”。记者对报道内容进行理性思维之后,再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述给听众。
广播报道是依靠“说话”的方式传播信息的。众所周知,“说话”作为一门技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像宋元话本就是起源于“瓦肆”里的“说话”,“说话人”为了吸引听众,非常注意语言的运用和故事情节的动人,在当时的“小说”中已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及富有戏剧性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新闻报道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是新闻报道在要求叙述简洁凝练的同时自然也要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以求不断提高报道的档次,更好地面对受众。实践表明,对同一件事物的描述,不同的表现形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
广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真实而生动的再现,要让听众“听”到广播报道的“画面”,我们的记者就要多下工夫,多用有“色彩”的“画面”语言,避免公式化、概念化、抽象化的新闻报道,并要有看到准确细节的眼力,特别是要看到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报道中。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对此都做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写法上各有千秋,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篇有关武汉市遭受暴雨袭击的消息对比一下它们在语言的形象化方面的差异。
7月21日新华社的消息以“十万大军抗灾排渍迎战洪峰”为题写道:
今天武汉市遭受到百年罕见特大暴雨袭击,6万多干部群众在武汉三镇展开了一场抗灾排渍的特殊战斗。于此同时,近4万人的防汛大军坚守在400多公里的堤防上。随时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今年长江又一次洪峰。
从今天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达438毫米。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在武汉三镇,不时可以看到在渍水中抛锚的汽车,人们在深可没膝甚至齐腰深的渍水中艰难地行进。据初步了解,这场降雨已使全市交通干道44处渍水,23处发生交通堵塞,共有47条供电线路受风、雨和被刮倒树木影响而跳闸或停电,23家商场、商店进水受淹。
而美联社在题为“大雨使武汉成为水城”的报道中是这样描述的:
门前一片汪洋,上班得划小船,但梅建英对搬出这个每年都要闹水灾的地区的想法却一笑置之。
梅女士说:“我再这里住了30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