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可持续发展课件-第五讲 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技术
一、农业系统的稳态与稳态机制 1、农业系统的稳态(homeostasis) 定义:通过多种内部调节作用阻止变化,保持 自身相对稳定性(即保持平衡)的倾向。 自然生态系统是演替系列中最后成熟的阶段,是顶极群落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的,自我维持的稳定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总是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在遇到生态环境较大变化时,由于系统自身的调节恢复和保持稳定的能力。 2、生态阈值: 任何生态系统,其内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定义: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 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 外界压力:自然灾害、外界环境因子的强烈变化。 人类的获取,改造和破坏 实例: 森林有一定的采伐量,草原有一定的载畜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田耗地作物的复种指数也有一定限度,复种指数过高会导致地力衰竭。 生态容量:生态系统对某种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的最大容纳量。 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在调控管理和利用生态系统时必须以生态阈值为标准。 生态阈值的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的成熟性。 二、自然系统稳态机制 稳态机制:系统内维持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的各种调节作用。 生态系统的各个水平都有稳态机制。 (一) 系统构成要素一级的稳态机制 1、种群的自我调节(种内密度制约) 各种群内部都有一定的反馈机制,使种群的密度与个体之间的增长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关系,稳定在环境容纳量附近。 2.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调节(种间牵制)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处于不同的营养级,连接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网状的结构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限制平衡各种物种的密度。 (二)生态系统有机体(个体)水平的稳态机制 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以生物的生理和遗传的调节作用为基础的,这种调节作用称为适应。 适应:生物对环境产生的反应,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维持个体的生存,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的延续。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生物可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产生不同的生态型来适应环境。 如:光和养分都不足时和仅光照不足时植物的反应。 通过生理调节和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 如:沙漠的植物和动、植物的休眠和植物的落叶。 生物还可通过改变自身的活动规律获得适应和生存。 如: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动物的迁徙。 有些植物还可在逆境中创造小生境而获得生存。 如:红树。 生物适应的结果使生物与环境达到了新的统一,一方面生物可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方面的优越条件,良好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生物种可产生各种生态型、亚种和新种,使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异质性得以丰富和发展,这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 系统一级的稳态机制 多样化的组成。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的数量丰富,食物链结构复杂,则系统内所包含的正、负反馈机制多,它们使各要素保持平衡的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 生态位的分化 使各物种和谐相处,互相补充,避免由于某一种或几种生物的灭绝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次生分泌物的作用 可进行生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和调节生物种间的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的调控 (一) 调控机制 (二) 调控技术 (一) 调控机制 包括三个层次: 自然调控(第一层次) 构成要素一级的调控 个体水平的调控 生态系统一级的调控 人工直接调控(第二层次) 环境改造 农业生物调控 结构调控 输入输出调控 社会间接调控(第三层次) 1、自然调控 是农业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而来。自然调控通过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自然调控包括个体、种群和系统三个水平的调控机制。 2、人工直接调控 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和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二层次的调控。包括: (1)环境改造 目的: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调节气候因子 对光、热等气候因子的调控在大范围是有限的,但人类一直在不断强化调控手段。 如: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塑料大棚、地膜覆盖、局部改变近地和土壤的温、湿度;人工降雨、人工驱云、烟雾和泡沫防霜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利气候因子的影响。 ★土壤环境调节 机械措施 如:传统的耕、耙、起垄作畦等可改善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