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建工作中党员主体性作用发挥.docVIP

论党建工作中党员主体性作用发挥.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党建工作中党员主体性作用发挥

论党建工作中党员主体性作用发挥    摘 要: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创新离不开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有着重大启示意义。在党建工作中必须明确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实践为基石激发党员的主体性,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党建事业在新时期蓬勃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党建;党员;主体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1494(2011)06-0027-04      收稿日期:2011-07-04   作者简介:胡艳梅(1983- ),女,广西兴安人,中共百色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尊重党员权利,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公开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这一重大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员主体性建设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倡导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确定党员在党建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      主体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虽然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倾向于对外界物质的研究,追求对世界本源的探讨,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世界的普遍性的诠释却是一种人内心理念的外化。这就是朴素的主体性的本体论意义。而随着人的思辨理性的发展和人类实践认识能力的提高,对主体性的解释,就不只停留在本体论上。一般来讲,主体性具有三种意义,即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和历史观意义。   (一)人始终是主体   在主体论意义上,主体即本体,主体是某些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马克思不仅肯定“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1],阐明了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而且还认为“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 [2]。主体不是抽象的主体,是具有意识、有理性,不是只有“躯体”,而是活生生的“人”,即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主体性的本体论作出了全面的诠释。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主性,人才是主体并始终是主体,即“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马克思把人的主体性作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类本质,而其类本质则在于其自主的自觉的活动。这是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的根本标志,“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 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3]。   (二)以实践为基石的人的主体性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对于主体的诠释,处于不同立场、拥有不同观点和不同流派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其中也保存着一条主线:“主体和客体分别表示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和对象”。马克思在扬弃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本身” [4]1。马克思用实践和辩证法考察了主体,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观。   对于主体的历史意义而言,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不是单一的存在,也不是孤立于事物之外,而是寓于事物的联系之中,是相对于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客体而言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体性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改变。主体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也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这就意味着,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他本身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正是在以实践为基础的改造客体的活动中,证实了自己相对于客体的主体地位。   (三)主体性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的主体,自然属性的实现是其实现社会属性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必须满足其肉体的需要,不得不和外界保持联系,通过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作用于客体,交换能量和信息,满足自身的需求。但人不是盲目地、消极地和无序地存在于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发展中,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并根据主体不同的价值需求、兴趣爱好、认知图式选择客体及客体的范围,并作用于客体,把主体的思想和理念寓于客体之中,使客体的变化发展满足主体的价值需求。事物的发展不是茫然无序的,有着自身的规律所支配,而规律又深藏于事物之中,不会主动展示在主体面前,这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