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五:光合作用
专题五:光合作用
[竞赛要求]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I和光系统II)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
6.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
一、光合作用概述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蓄积太阳能量和环境保护为三方面。
2.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显微镜下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大多数呈椭球形,一般直径约为3~6um,厚约为2~3um。其结构可分为外膜、内膜、基粒和基质四部分,内膜具有控制代谢物质进出叶绿体的功能,基粒是光反应进行的场所,基质是暗反应进行的场所。叶绿体具有由许多片层组成的片层系统,称为类囊体。每个基粒是由2个以上的类囊体垛叠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类囊体称为基粒类囊体;有一些类囊体较大,贯穿在两个基粒之间的基质中,称为基质类囊体。光合作用的光能转换功能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类囊体膜亦称为光合膜。
光合色素就位于类囊体膜中。其种类、颜色和吸收的可见光段如下:
应注意吸收光谱只说明光合色素吸收的光段,不能进一步说明这些被吸收的光段在光合作用中的效率,要了解各被吸收光段的效率还需研究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即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在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用精密仪器测知)的现象。
3.光合作用的发现
17世纪,van Helmont,将2.3kg的小柳树种在90.8kg干土中,雨水浇5年后,小柳树重76.7kg,而土仅减少57g。因此,他认为植物是从水中取得所需的物质。
1771年,Joseph Priestley,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污染了空气,使放于其中的小鼠窒息;若在密闭容器中放入一支薄荷,小鼠生命就可得到挽救。他的结论是,植物能净化空气。
1779年,Jan Ingenhousz,确定植物净化空气是依赖于光的。
1782年,J.Senebier,证明植物在照光时吸收CO2并释放O2。
1804年,N.T.De Saussure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后增加的重量大于吸收CO2和释放O2所引起的重量变化,他认为是由于水参与了光合作用。
1864年,J.Sachs观察到照光的叶绿体中有淀粉的积累,显然这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合成的。
20世纪30年代,von Niel提出光合作用的通式:
1937年,R. Hill用离体叶绿体培养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2,来自H2O。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诱导的电子传递以及水的光解和O2的释放(又称希尔反应);这一阶段之后才是CO2的还原和有机物的合成。
1940年代,Ruben等用18O同位素示踪,更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O2,来自H2O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和暗反应
根据需光与否,可笼统的将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O2的释放和ATP及NADPH(还原辅酶II)的生成。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需要光。暗反应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和NADPH,将CO2还原为糖。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不需光。从能量转变角度来看,光合作用可分为下列3大步骤: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通过原初反应完成);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通过碳同化完成)。前两个步骤属于光反应,第三个步骤属于暗反应。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①原初反应:为光合作用最初的反应,它包括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具体过程(图5-1)。
②参加原初反应的色素
光合色素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包括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以及全部的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另一类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这种叶绿素a能够捕获光能,并将受光能激发的电子传送给相邻的电子受体。在类囊体膜中,上述色素并非散乱地分布着,而是与各种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共同形成称做光系统的大型复合物(图5-2)。
光系统:由光合色素组成的特殊功能单位。每一系统包含250-400个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分子。分光系统I和光系统II,2个光系统之间有电子传递链相连接。
光系统I(PSI):作用中心色素为P700,P700被激发后,把电子供给Fd。
光系统II(PSII):作用中心色素为P680,P680被激发后,电子供给pheo(去镁叶绿素),并与水裂解放氧相连。
③原初反应的基本过程:D·P·A →D·P*·A →D·P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扶贫工作总结1.doc
- 第13讲 平均数应用题.doc
- 初一上学期语法辅导.ppt
- 学生科研论文.doc
- 企业兼并论文.doc
- 1.3地球的运动(三)1.doc
- 穿行于法律与社会之间的法学研究.doc
- 图书馆调研a.doc
- 从营收百亿到负债破产 唯冠的二十年兴衰.doc
- 会计知识技能比赛主持人台词.doc
- 高中生物实验对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的培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001].docx
- 高中数学建模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型构建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中的化学键模拟与分子结构探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001].docx
- 初中物理课堂中实验教学对学生物理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政治课程中信息技术编程思维的教学策略探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历史教学中文化传统传承的教育实践与探索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高中物理知识的模型构建技巧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政治思辨性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设计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001].docx
- 小学历史课堂中信息技术编程思维的创新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