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影响.docVIP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影响.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影响   摘要: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是金融改革进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我国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存在着潜在风险。应改革现行的信贷组织结构,建立起专业化、技术型和不受行政影响的较独立的信贷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信贷管理约束和激励机制,并引导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信贷管理体制;考核机制;行为金融;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8-0113-04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了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布鲁尔(O.K.Burell)提出的将量化投资模型与人的行为特征相结合的研究。20世纪60至80年代,Tversky和Kahneman运用心理学,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概念――启发式驱动偏差(Ileuristic driven bias)、框定依赖(frame dependence)和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1980年代中后期至今,行为金融学主要转入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的研究和投资策略的完善。   西方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过程,即对金融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从而形成心理、行为与金融三者的深刻互动。由于投资者认知和情绪上的偏差,人类理性不具有普遍性,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保证行为都是理性的,并且在特定情境下,面对多样化机会的诱惑,甚至会放弃理性行为,最终导致投资者决策和行为上的偏差。因此,投资者是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全有效。   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看,行为金融学并不是对主流金融学理论的否定,而是基于人类行为的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的假设,拉近了金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使其显得更加真实和丰满。依据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现图示如下:      我国行为金融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侧重于证券市场的研究,如赵骏(1994)和杨朝军(1997)对周内效应的研究,饶育蕾、王凯涛(2003)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的解释,彭惠(2000)和章融(2003)对不对称信息下的羊群效应的研究,胡昌生(2003)对市场泡沫与价格过度波动的研究,以及唐齐鸣(2003)对证券市场参与主体最优投资策略的研究等。   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与传统金融学相融合,并应用于金融证券市场的微观过程;二是对金融证券市场的各种异象及其发生机理进行实证研究;三是对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及各种认知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探讨。尽管目前尚没有文献涉及将行为金融学理论应用于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影响的研究,但笔者认为,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将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金融分析的机理,是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对信贷行为的影响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分析      依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我们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健全和完善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时仍停留在表象上,其潜在风险并没有被弱化,一定程度上甚至被强化了。      1、审贷分离和贷审会制度,形式上有助于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实质上模糊了责任主体。这是因为人们存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的差异,其决策和行为往往是非理性和存在偏差的。在管理层看来,将信贷业务的调查、审核、审批、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由不同经营层次和部门承担,有利于建立“横向制衡、纵向制约”的管理机制,但这种制衡机制实质上是隐含着一个前提的,即银行职员忠于所在行的情感和对所在行利益最大化的认知。问题在于银行职员分属于不同级别的银行以及同一银行不同的部门,其利益或者说关注的重点并不总是一致的,何况职员个体素质还存在差异。因此,当信贷业务的职责不是落实到专职信贷审批人员,而是由不同级别的银行或者同一银行不同的部门承担时,其制衡和制约的效果是有限的。如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在贷款环节上通过设立客户部、信贷管理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进行制衡,其中,客户部承担信贷业务的开发、受理、调查、评估和审批后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信贷管理部承担信贷业务的审查和整体风险的控制,贷款审查委员会承担信贷业务的审议,最后报行长决策。形式上看,风险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是完备的。但实际运作贷款业务时。由于风险责任在层级中被分解和部门化,责任主体反而更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