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崔.ppt

第40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崔.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0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崔

万古霉素(vancomycin) 机制: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与黏肽侧链结合形成复合物,阻碍胞壁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壁形成—速效繁殖期杀菌剂 对G+菌抗菌活性强,体内外均不易产生耐药性;除对奈瑟菌属可能敏感外,其他G-菌、结核杆菌和真菌均耐药 万古霉素 不作常规使用 仅用于严重G+球菌,尤其 MRSA,MRSE、肠球菌感染;口服预防白血病全身感染;伪膜性肠炎 毒性大: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以及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新生儿与早产儿禁用 禁止:与碱性溶液配伍,与重金属接触;与具有耳、肾毒性的药物(利尿药、氨基苷类、多黏菌素类)合用 快速静注万古霉素时,出现极度皮肤潮红、红斑、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特征性症状,称为“红人综合征”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 抗菌谱、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基本相同,对G+菌,厌氧菌敏感,MRSA,MRSE极为敏感,对大多数G-菌耐药 与其他抗生素间无交叉耐药性 一般不作为一线药应用,主要在其他常用抗生素无效或发生伪膜性肠炎时应用 静脉滴注液中不宜加氯霉素、甾体激素,以免产生沉淀 二、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多粘菌素E(polymyxin E) 1. 仅对G-杆菌作用强大,尤其绿脓杆菌,为窄谱杀菌剂 2. 抗菌机理: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3. 少用,主要用于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4. 毒性大: 肾毒性:如蛋白尿、管型尿 主要不良反应 神经毒性:如头晕、面部麻木、周围神经炎 变态反应:如皮疹、瘙痒、药热 其他: 如肝毒性 小 结 1.红霉素的特点:胆汁中浓度最高, 胆汁排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广”在对某些G-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厌氧菌有效;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2.林可霉素类主要特点:骨组织浓度高;主要作用于厌氧菌、需氧G+菌,对G-杆菌无效;首选用于: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 3.万古霉素类对G+菌作用强大,对G-菌无效;主要不良反应:耳、肾毒性,红人综合征; 4.多粘菌素类仅对G-杆菌作用强大,尤其绿脓杆菌,为窄谱杀菌剂。 思考题 1.简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 2.试述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特点。 3.简述万古霉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 * * * * * * * 链丝菌产生 甲硝唑-厌氧菌 * 伪膜性结肠炎 * 是林可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 需氧菌-氧化破坏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肽类抗生素 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3029101 学习要求 掌握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共性及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的特点。 熟悉林可霉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了解红霉素类的进展和多肽类一般情况。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 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一、分 类 14元环大环内酯类 天然:红霉素 半合成: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15元环大环内酯类 半合成:阿奇霉素 16元环大环内酯类 天然: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半合成:罗他霉素,交沙霉素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二、抗菌作用及机制 抗菌谱:较窄 天然(第一代):抗菌谱略广于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需氧G+菌及G-菌等 半合成(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某些G-菌如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等有效;增强对厌氧菌、空肠弯曲菌、军团菌、弓形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的作用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弓形虫 厌氧菌 相似: 略广: 抗菌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 三、耐药机制 产生各种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酰化酶、葡葡糖苷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加速抗生素灭活 改变靶位:与抗生素结合的核蛋白体结合部位构型改变, 23S rRNA腺嘌呤甲基化,与抗生素亲和力下降 摄入减少: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 主动外排机制增强:药物外排增多 A 耐药特点: (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四、药代动力学 天然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特点: 碱性,不耐酸,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 血中药物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 分布较广,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