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_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6课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理知识体系]—————————————————————
[明课时精要]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形成了建立在个体经营基础上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和特点。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样性、不均衡性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特点。土地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
一、生产模式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含义: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原因
(1)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
(2)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3)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战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自耕农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他们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细耕作的方法,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4)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以及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5)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为其奠定基础。从水利工程看,都江堰、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工程兴建;从灌溉工具看,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6)我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耙—耢(耱)—压—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
3.表现
(1)耕作方式
①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②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③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两汉 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 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4.影响
(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
二、经营方式
——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 1.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含义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个体经济。
(2)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特点
自给自足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 封闭性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 脆弱性 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苛政、土地兼并等)的能力差 落后性 生产工具简单,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