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近现代地质学家的摇篮
走近现代地质学家的摇篮
走近现代地质学家的摇篮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国土资源网赵凡
事业的兴盛永远得益于人才的辈出。这个道理,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实证。
中国本土的地质科学出现在19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30名中国青少年被派送到美国留学。长期封闭的中国知识体系中,西方现代科学的蛰伏和萌芽悄然开始。10年后,中国现代地质先驱出现。
公元1909年,中国现代地质历史上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发生:这年,北京大学地质学门创办。这是我国高等学校中的第一个地质学系,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理科系。此后,在这些先驱们的努力下,现代地质教育在中国扎根、生长,并逐渐成就了今天中国地质事业繁茂的大树。
从1909到2009,整整100年过去,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经历了从播种到成长、从成熟走向繁荣的整个历程。这一历程,穿梭着几代国家栋梁之材的培养成长,穿梭着中国地质与国家发展命运的紧密结合。
2009年5月2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教育部发来贺电,对有着百年历史的北大地质学系给予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杨周复、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1948级校友赵鹏大院士、中科院地学部主任秦大河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徐水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潘懋以及在校师生代表为纪念活动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原国家经委主任、人民大学前校长袁宝华、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前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科联前主席张宏仁以及17名两院院士、20多位地质研究院所领导和1000多名北大地质学系毕业生激情参会。
会议9点半召开,但一大早,燕园就开始汇聚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他们或白发老人,或中年栋梁,或青年学子。有的刚从云南、新疆下飞机,有的特意从海外归来。五月的阳光很灿烂,比阳光更灿烂的,是他们的心情。
隆重,这个仪式的背后,藏着尊重,对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地质事业、地质人才、地质教育的尊重。
百年历史,与国家民族共命运
如果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历代毕业生的个人工作生活都是线头,那么,所有的线头编织到一起,就是一部中国的地质历史。而这个历史轨迹,是地质科学在中国的播种、成长、成熟和走向繁荣的轨迹,更是地质科学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潘懋介绍说,北京地质学系创办于1909年。这一年,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其中就有所谓的格致科(相当于现在的理科),内设化学门和地质学门。1909年夏,预备科的5名学员升入到地质学门,成为中国最早的自己培养的地质学学生。
但这个学科的诞生,并不一帆风顺。事实上,自创办之日起,北大地质学系经历了停办、恢复、迁徙、回迁、分离、合并等等的变迁与曲折。
1913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由于当时费用紧张,北大所有理科暂时停办。
但这个时候,中国地质事业已初见端倪。1912年,章鸿钊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科长。1913年,丁文江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在他的努力下,依附当时的临时政府工商部,地质研究所成立,并开始培养地质人才。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地质研究所利用北大地质学门停办的机会,借助北大地质学门的教师、图书、设备等,培养自己的人才。
1916年12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改革学科设置,扩充文、理两科。1917年秋天,北京大学地质学门恢复招生。正值我国地质工作的草创时期,地质机构只有地质调查所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当时的地质工作人员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因此,一大批的优秀地质人都在此汇聚。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先后在北大任教。这个时期,地质学的课程逐步拓展,从起初的古生物学和经济地质学两个学门,1923年增设矿物岩石学门(组)。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地质学系随北大南迁长沙、昆明。从1937年到1946年,是当时中国大学历史上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和清华大学地质系合并组成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抗战时期对于老师、学生都是艰难岁月,敌机不断轰炸,物价恶性上涨,伙食质量不断下降。但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王烈、袁复礼、冯景兰、王恒升以及外籍教师米士等仍然认真教学,野外调查也依然在坚持中,并取得了很多成就。1938年2月,部分学生组成旅行团,翻山越岭,一路步行,从益阳开始,途径常德、桃源、沅陵、晃县直到昆明,历时68天,全程1671公里,完成了野外地质、地理观测工作。
1945年抗战结束,北大、清华、南开各自独立复员。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开始重振旗鼓。扩充教师、清理图书和仪器。解放前夕,护校和护城成为爱国学生的重要活动。
1948级校友、中国地质大学前校长赵鹏大院士回忆说,记得1948年那年,过不了几天,就会从北大地质馆突然失踪几个同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