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共青团走出的青年问题专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共青团走出的青年问题专家

从共青团走出的青年问题专家在办公室里见到孙云晓时,他正坐在电脑前面全神贯注地发微博。那是一篇有关“男孩危机”的教育言论,被他收录在“孙云晓教育感悟”中,已经是第672条。 他很仔细。将内容审视了几遍,确定无误后,才轻轻按下回车键。他在微博上称,准备将“孙云晓教育感悟”汇集成“微博书”,但不会只是简单地汇集微博文字,“而是根据广大父母朋友的切实需要全新架构,既选取了教育感悟的精华,又做了重要的扩充,提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与方法。” 身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孙云晓拥有近227万的庞大粉丝群,为全共青团系统中微博粉丝数量之最。也正是因为如此广泛的影响力,他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知心姐姐”卢勤一同被称为“团中央三大名片”。 他告诉记者,从初中入团那年开始,他便与共青团事业打交道,至今已有四十二年的光阴。那一幕幕有关共青团的回忆,他娓娓道来,如同海边拾贝,平和而充满惊喜。 “神圣的政治生命开始了” 共青团十六中二连团支部合影,上排左三为孙云晓 中央团校十六期山东全体学员合影留念,上排左三为孙云晓 1970年,对孙云晓来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青岛共青团组织重新恢复运作,招纳了团组织恢复后的第一批团员。在这批团员中,一个黑黑瘦瘦的男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或许是因为内心的兴奋与激动,他的脸微微发红,清澈的眼眸里也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这个男孩便是孙云晓,那一年,他十五岁。 在初中二年级,能够加入共青团组织,是无比的荣耀。“当时一心想要为革命事业奋斗,而共青团是最有生机,最有朝气,最先进的青年组织。加入这个伟大的组织,我觉得自己成为了革命的一份子。”孙云晓笑着说。 他回忆,自己与共青团结缘的开端,始于他“不合时宜”的文学梦。然而,正是这文学梦与共青团事业的交织,成就了他以后的人生。 作为移民的后代,1955年,孙云晓出生在青岛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便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狂热浪潮的驱使下,他曾跟着造反派去破“四旧”,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心,他甚至忍着疼痛,在胸前捏出一个“忠”字,并赤裸上身走在大街上。“文革”动乱加剧后,学校停课了。在离开校园的日子里,他几乎天天出没于山林或海滨,而谋生成了疯玩的最好理由。 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样“狂野”的童年在1966年的冬天会出现巨大的转折。 动乱开始后,孙云晓的哥哥就读技校的工厂图书馆被砸,一摞摞图书扔满了院子,被视为“大毒草”,准备付之一炬。年少的哥哥喜欢看书,他趁无人看管之时,悄悄地挑了一书包背回家。孙云晓回忆,那情景,真好似高尔基描绘的--饥饿的人见了面包,兄弟俩扑上去狼吞虎咽。 在那段阴差阳错的日子里,十一岁的孙云晓读完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烈火金钢》、《风雷》、《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等一系列“禁书”。稚嫩的心被艺术的美所震撼,一个神奇的诱惑力极强的世界在他的眼前缓缓展开了。从此之后,文学梦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深深埋下。“我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那个冬天,信奉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梦想成为一个作家。” “因为酷爱读书,进中学后被学校认可,就让我入了团,还当了年级的团支部书记。”孙云晓说。 入团那天,包括孙云晓在内的二十多名新学生团员在团委老师的带领下一同奔赴位于栖霞县的英灵山,在胶东抗日英雄任长伦的铜像前进行了庄严的宣誓。他至今记得,那座铜像手持一把很长的步枪,表情从容而坚定。“这个人真了不起,”他悄声告诉同伴,面露崇拜之情,“这才是革命者的一生!” 随着团员队伍的逐渐扩大,15岁的孙云晓受团委的委托给团员讲授团课。他曾读完一本厚厚的,黑皮儿硬壳的《马克思恩格斯回忆录》,便将里面很多感人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给团员们听;他曾带领团员冒着大雨去红星造船厂访问,不料沿途发了大水,过河的时候很危险,团员们便手拉手一起过河;他们在校园里种了一片绿莹莹的菜地,收获的时节长出很多长长的豆角,他们细心地采摘下来,送到食堂做成美味可口的饭菜……投身于共青团的工作,他感到了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也正是从入团起,孙云晓便开始写日记。42年来,从未间断。他仍记得,当他翻开日记本写下第一篇日记时候的激动心情。那种心情好像在暗示他:一种神圣的政治生命开始了。 终生难忘的报告 1975年,年仅20岁的孙云晓任共青团青岛市四方区委副书记。彼时,邓小平恢复工作,把“抓生产”提到了重要位置。同年2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文件,提出要贯彻“还是安定团结为好”的要求。 在国家大政策背景下,社会各界青年纷纷积极响应,在各自的岗位上百花齐放,一时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青年典型。 “那一年,为了筹备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我忙于整理各种各样青年典型人物的资料。他们之中,有的是身残志坚的残疾青年,有的是吃苦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